一地雙收拓富路
勐侖鎮農戶在橡膠地里采摘菠蘿。通訊員 董益慧 攝
晨光熹微,勐臘縣勐侖鎮阿克新寨的橡膠地里已是一派繁忙景象。膠農嘎門放下割膠刀,騎上三輪車來到隔壁的菠蘿地里,雙手熟練地摘下一顆顆成熟的菠蘿。“橡膠樹種下去要等7年才能開割,這期間全靠菠蘿給我們‘發工資’。”嘎門一邊說一邊忙著把身后堆成小山的菠蘿裝車,準備送往合作社。
在勐侖鎮,像嘎門這樣受益于“一地雙收”模式的農戶超過80戶,全鎮共種植3000余畝菠蘿,其中大部分生長在橡膠“更新地”里——這些土地剛完成老橡膠樹砍伐,新種下的橡膠樹苗才及膝高,在村黨組織的統籌規劃下,農戶們巧妙利用橡膠生長的空窗期,在自家地里種下菠蘿。
農戶在完成老橡膠樹更新后,與種植大戶達成土地管理服務協議——種植大戶負責土地翻耕、橡膠苗及菠蘿種植期間橡膠林的全程管理;農戶在自家地塊上種植橡膠樹苗,確保橡膠樹的所有權和未來的長期收益。這種“橡膠 菠蘿”的套種模式將土地高效利用起來,實現短期收菠蘿、長期收橡膠的雙重收益。
為進一步推廣這種生態種植模式,勐侖鎮農業農村發展服務中心聯合專業技術人員,為農戶開展林下套種技術培訓,從菠蘿選苗、種植密度到病蟲害防治,全程提供技術指導。據了解,套種模式下,畝產菠蘿兩噸,按當前收購價計算,每畝可為農戶增收3000元。此外,菠蘿的集中采收期還催生了大量季節性零工需求,么等老寨村民楊南就是受益者之一。“現在菠蘿采收季我在村里幫工,一天能掙120元,一個采收季下來能收入四五千元。”楊南說。
為打開菠蘿銷售市場,勐侖鎮以黨總支、合作社、農戶聯動模式,構建起從田間到市場的閉環。一方面,吸引外地收購商直接對接基地,形成“老板地頭收、農戶當場賣”的快捷模式;另一方面,建設加工車間,將部分菠蘿制作成菠蘿干等產品,通過電商平臺銷往全國。
云報全媒體記者 林麗華 通訊員 董益慧
無人機當“搬運工”
在會澤娜姑鎮,無人機運送鷹嘴桃。通訊員 代玉春 攝
眼下,華坪縣石龍壩鎮龍井村的麗江紅芒迎來豐收季,漫山芒果樹碩果累累。與往年不同,靈活穿梭于果園上空的農用無人機成了采收現場的“新主角”。它們有條不紊地將一筐筐新鮮芒果從陡峭的山坡果園直接運往山下的分揀點。
“村里芒果種植面積達1800畝,大部分在陡坡山地。過去采收季,運輸是最大困擾。”龍井村村民楊明兵介紹,“果園路難行,以前全靠人工背運,不僅費時費力,雨天易摔跤,芒果也常被壓壞。”
今年,村里引進了載重60公斤的農用無人機。操作員在果園旁空地將剛摘下的芒果掛上吊索,無人機便能沿預設路線,幾分鐘內將芒果穩穩運抵山下分揀點。“以前一個人一天最多背800公斤,現在一架無人機一天能運7500公斤,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楊明兵說。
目前,華坪縣已開展多期無人機植保培訓,累計培訓550余人,現有150余臺無人機投入植保作業,為芒果種植從管護到采收的全流程提供科技支撐。
在會澤縣娜姑鎮,鷹嘴桃種植戶楊書也采用無人機做“搬運工”,讓沉甸甸的桃子從枝頭“飛”向分揀中心。
走進楊書家200畝鷹嘴桃種植基地,只見飽滿的鷹嘴桃把枝條壓得微微下垂。工人們小心翼翼地將剛摘下的桃子裝進特制的背簍,再將背簍固定在無人機的吊繩上。隨著操作員一聲指令,無人機緩緩升空,避開果樹的枝葉,沿著預設航線平穩飛行,僅僅20秒,原本需要人工肩挑背扛走20分鐘山路的桃子,便坐著飛機穩穩落在路邊等候的農用汽車車廂里。
“用無人機運送快速高效又實惠,大大節約了人工成本。”楊書和記者算起了成本賬,以前摘下來的桃子都用人工肩挑背扛,每人每天200元工資,還供兩頓飯,工人每運送一趟得20多分鐘,還得擔心顛簸碰壞果子。現在用無人機運輸,每架無人機每天能運送10噸桃子,是人工運輸量的5倍,這兩架飛機買得值當。“無人機每架6萬元,還可以享受1萬元的農機補貼,實際自己支付了5萬元。”楊書說。
在分揀中心,剛運送來的鷹嘴桃正排隊接受“體檢”,上秤、分揀、包裝,20多個工人有條不紊。“這是我從蒙自請來的包裝團隊,他們在桃子的分級、包裝方面很專業,能確保包裝品質,不用我操心。”楊書說。
據了解,今年鷹嘴桃的批發價為每公斤7至15元不等,楊書的200畝鷹嘴桃今年產量可達300噸,產值可達200多萬元。
云報全媒體記者 李鐵成 張雯 通訊員 黃庭芳 代玉春
菌菇撐起富民傘
五合鄉務工群眾分揀姬松茸。通訊員 楊靜瑩 攝
連日來,騰沖市五合鄉老寨村姬松茸種植基地迎來采收季,一簇簇姬松茸破土而出,菌農們正在菌棚里有條不紊地進行采摘、分揀、裝筐等工作。
“我們的富硒姬松茸可是搶手貨。”老寨村黨總支書記郭大志自豪地說,“老寨村種植的姬松茸不僅風味獨特,更達到國家富硒標準。我們和收購商簽約,以每公斤10元的保護價定點收購,市場供不應求。產多少銷多少,不夠銷。”
老寨村地處海拔1300米至2060米之間,清新空氣、充足光照、晝夜溫差顯著,土壤肥沃且富含礦物質。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成就了老寨村姬松茸的卓越品質。
老寨村通過合作社盤活閑置土地資源,統一流轉村口10多畝土地,引入姬松茸特色種植,為村集體每年帶來1.95萬元的租金收入。老寨村組織7戶示范戶建成13個標準菌棚,每個菌棚年純利潤逾9萬元,實現了土地生金、村民增收。
采收時節,村內許多老年人和婦女加入到采收隊伍中,承擔采摘、削菌角、分揀等輕巧工作。“每天干幾小時,收入50多元,風吹不著、雨淋不著,還不耽誤家里農活。”村民尹鸞芳笑著說,菌棚成了村民增收的“黃金屋”。
云報全媒體記者 楊艷鵬 通訊員 楊靜瑩 何舒蘭
千畝花椒迎豐收
古城鎮村民在采摘花椒。通訊員 宋麗婭 攝
近日,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古城鎮花椒迎來豐收。在京聯村“一馬平川”青花椒種植示范基地,漫山遍野的花椒樹上綴滿了顆粒飽滿、油光發亮的果實,濃郁的麻香撲面而來。
村民們手持剪刀,在青翠的椒林間穿梭,麻利地將一簇簇成熟的青花椒剪下。新鮮采摘好的花椒枝被堆放在一起,除去多余的枝杈,剪下果穗,進行稱重、裝箱、裝車。
“這種花椒是我們2019年從大理賓川引進的新品種,它的個頭比較大,能減少很多采摘人工的成本,主要發往廣州、深圳、上海等城市的餐飲店。”鎮沅鑫豪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黃信勇說,公司準備繼續擴大栽種面積,讓花椒產業扎根鎮沅。
花椒產業的發展為周邊村民帶來了更多就業機會。古城鎮文廣村黃草壩村民小組村民馮富存介紹,5月到10月是花椒采摘的季節,她和同伴會到不同的地方采花椒。青花椒的豐收讓她增加了一筆可觀的收入。“工資每天100元,不但增加了收入,我還學到了摘花椒、種花椒的技術。”馮富存說。
目前,鎮沅縣共種植青花椒3900畝,其中,已投產2000余畝,畝產值2萬余元,帶動周邊8000余人就業。從育苗、施肥、灌溉到病蟲害防治,都嚴格按照標準執行,種植規模和產量穩中有增。
云報全媒體記者 高玥 胡梅君 通訊員 宋麗婭
山葵種植促就業
威信縣山葵主莖豐收。通訊員 白芯 攝
威信縣各地山葵種植基地的山葵主莖采收期眼下已接近尾聲。在扎西鎮長地村山葵種植基地,村民們手持小刀小心翼翼地采集山葵主莖,臉上洋溢著豐收的喜悅。
山葵屬十字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喜陰、喜濕和喜透氣、喜低溫等生物特性,其根、莖、葉、花苔都可食用,是制作高端調味品和保健食品的核心原料,且經濟價值高、市場需求大。威信縣的平均海拔、氣溫、降水量等獨特的地理環境非常適宜山葵種植。
“我們基地種了100余畝山葵,其生長周期為18個月,可以采收花苔1次,葉片、葉柄2次,主莖1次,每畝山葵的收入可達1.5萬元左右。”長地村山葵種植基地負責人王宗祿介紹,山葵產業從種植、管護到采摘需要大量勞動力,拓寬了縣域就業崗位,促進村民就地就近就業增收。2022年以來,該基地通過“合作社 農戶”發展模式,常年吸納30余人務工,用工高峰時可達50余人。
“2023年12月種下去的30畝是第二輪收成,之前采收花苔16噸、葉片14噸、葉柄30噸,現在正在采收主莖,預計每畝產量300公斤,總的算下來,每畝純利潤七八千元,收益超過了預期。”王宗祿說,得益于科學種植管理,第一輪收成良好,第二輪再次喜迎豐收。
60多歲的廖正先是長地村柒樹灣村民小組村民,自基地建成以來,就在基地務工,施肥、除草、采收,每天工資100元。
在扎西鎮墨黑村山葵種植基地,10余名村民三三兩兩,一邊用小刀刮掉泥土,一邊給山葵品級分類。2023年以來,該基地通過“合作社 農戶”發展模式,將山葵種植規模拓展到300余畝,常年吸納務工人員40余人,用工高峰時可達120余人。
“自從山葵種植基地建成以來,我們做完家里的農活,就來種植基地務工。一年下來,光做工就能賺1萬多元。”扎西鎮墨黑村村民吳開武高興地說。
近年來,威信縣引進國內山葵加工龍頭企業金葵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合作共建山葵種植示范基地,引領全縣山葵產業發展,并與山葵種植大戶簽訂收購合同,形成了從育苗、管護、加工到銷售的完整產業鏈。目前,全縣山葵種植面積3000余畝,帶動1200余名群眾年均增收3500元。
云報全媒體記者 沈迅 通訊員 白芯
“翠綠寶”成“金豆子”
大營鎮村民采摘毛豆。通訊員 鄧永鳳 馬曉燕 攝
連日來,在賓川縣大營鎮團山村田間地頭,村民們正搶抓農時,忙著種植第二茬毛豆。“我家種了8畝,已經收了第一批,每畝產量1噸左右,價格最高的時候每公斤能賣4.2元,一畝就能收入4000元。”團山村農戶宋建波樂呵呵地說,“第一茬采收后緊接著種第二茬,8月就能上市,后面又繼續種大蒜,土地全年都不閑著。”
大營鎮種植的毛豆品種主要為“翠綠寶”,該品種生長周期短、易于管理,顆粒飽滿、口感清甜,深受市場歡迎。今年全鎮共種植“翠綠寶”毛豆1200余畝,實現增收產值約300萬元,一顆顆飽滿的“綠豆子”,正轉化為村民增收致富的“金豆子”。
近年來,大營鎮立足農業產業發展實際,因地制宜推廣特色種植,強化農業技術指導,農技人員定期深入田間地頭開展技術指導,積極推廣毛豆、玉米、大蒜、貢菜等輪作種植模式,有效提升了土地綜合利用率,既減少了病蟲害發生,又改善了土壤肥力。綠色科學種植模式產出的蔬菜、糧食等特色農產品質好價優,市場銷路廣,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雙豐收”。
毛豆豐收季也吸引了不少周邊縣份群眾前來務工。“我每年都會來這里摘毛豆,6月單摘毛豆就賺了3600多元,時間比較自由,既能掙錢又不耽誤家里的農活。”來自南澗的務工人員高國林說。在收獲季,像高國林這樣來大營鎮務工的季節性務工人員,每天都有近百人。
下一步,大營鎮將繼續深化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不斷優化種植模式,加強技術培訓和指導,提升農產品品質和市場競爭力。同時,積極探索毛豆深加工產業,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進一步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云報全媒體記者 秦蒙琳 通訊員 鄧永鳳 馬曉燕
來源:https://yn.yunnan.cn/system/2025/07/31/033565922.shtml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