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新鄉市獲嘉縣作為典型的平原農業縣,耕地占比高而林地僅占6%,通過創新機制大力發展農田防護林,形成了生態保護、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多贏局面。2022年以來,全縣新增平原綠化面積1580公頃,農田林網控制率達94.1%,村莊綠化覆蓋率達34.2%,小麥產量年均增長達6%。如今的獲嘉,田成方林成網,有路必有樹、有渠必有樹、有河必有樹、有空必有綠,農田防護林建設帶動了社會、文化、產業、生態的系統發展。
獲嘉縣是農林復合經營的典型,其成功實踐經驗值得推廣。
農林復合系統將樹木、農作物和牲畜結合在同一土地管理單元中,是一種可持續土地利用系統。它通過生態互補性提高生產力、生物多樣性和氣候適應性,同時減少環境退化,從而實現經濟、環境和社會效益的可持續管理。
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根據功能與結構,將農林復合系統分為3種主要類型:農林系統,主要為樹木 農作物,例如泡桐與小麥間作;林牧系統,主要為樹木 牲畜/牧場,例如橡樹林下放牧;農林牧綜合系統,主要為樹木 農作物 牲畜/牧場,例如家庭果園農牧場。此外,還有河岸緩沖帶、防風林等其他特殊類型。
在農林復合系統中,不同的組成部分之間,既有生態互動,也有社會經濟互動。
農林業不只是“有樹木的農業”,也是一種農業生態學方法,涉及農民、牲畜、樹木和森林在多個層面的相互作用,包括農場上的樹木、在森林中進行的農業生產、森林邊緣的農業生產以及樹木與作物的交織間作生產。
國際林業研究中心與世界農用林業中心(CIFOR-ICRAF)研究表明,農林業覆蓋了全球約10億公頃的農業土地,世界上45%的農地林木覆蓋率超過10%。全球農業用地的碳儲存量為453億噸,其中樹木貢獻了超過75%(這些數據不包括通常被歸類為森林的大片農林地)。通過農林業恢復退化土地,可以保障13億人的糧食安全,可以減少土壤侵蝕50%,并增加土壤碳含量21%。
中國古代不乏農業與林業融合發展的智慧。《齊民要術》記載:“五木者,五谷之先。欲知五谷,但視五木。”《農政全書》提到:“農林相資,生態互養。”
工業革命前夕,德國出現了現代農林業統籌發展的理論。1826年,世界著名農業經濟學家及農業地理學創始人屠能出版著作《孤立國同農業和國民經濟的關系》,試圖通過理想化的假設和理論來解決農業生產的現實問題。他認為,在利潤最大化的目標驅動下,農業產品生產將形成以城市為圓心的帶狀分布,由近及遠的圈層分布依次為經濟作物區、林業區、(無休閑)輪作農業區、(二圃制)改進輪作農業區、三圃制輪作農業區、畜牧區等6層,不同的區位會因生產基礎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級差地租和利潤收入。
歐盟委員會將農林業定義為,在同一土地上種植樹木與農業相結合的土地利用系統,將農林業分為3個類別,分別是農作物與樹木結合的可耕農林業、畜牧業與林木結合的農林業、高價值的林木農林業。歐盟的農林業總面積約為1540萬公頃,歐洲80%的農業用地被不同程度的林木覆蓋,其中約48%的農地林木覆蓋率超過10%(平均為14%)。
美國農林業的五大主流類型包括:林牧復合經營、間作帶種植、林下栽培(又稱多層種植)、防風林帶、河岸森林緩沖帶。美國大平原地區超過80%的土地面積被用于種植作物、牧場和放牧地,該地區以極端天氣著稱,除了更頻繁的干旱外,還面臨氣溫升高、強降雨、降雪、大風事件增多的挑戰。自20世紀30年代以來,政府號召橫跨整個大平原植樹近2.2億株,形成了長達近3萬公里的防風林帶,覆蓋了3萬個農場約9.8萬公頃的土地,防風林帶成了歷史上應對該地區氣候異常影響的重要手段,如今仍是提升大平原農業與畜牧業抗災能力的明智之選。
在亞洲,自古以來,農林業在各地居民生計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人們使用多樣的農林系統來獲取燃料、食物、藥物和收入。然而,從20世紀初開始,人口增長和外部影響導致亞洲的農林系統經常被轉換為集約化農業和單一樹木種植園,造成了環境和社會挑戰。近年來,在一些國家,人們開始重新關注農業與林業的結合,政府將農林業納入農業或林業發展規劃,并出臺專門的農林業政策。當前,林木覆蓋率超過10%的農林業土地面積在東南亞占77.80%,東亞占50.50%,南亞占27%,北亞和中亞占23.60%。
我國沒有統一的農林業分類標準。按照國家統計局分類,農業分為農、林、牧、副、漁,在農業經濟的概念中,立體農業、復合農業、循環農業中常涉及農林業的內容。按照國土“三調”分類,土地利用現狀分為耕地、園地、林地、草地、濕地等12個一級地類。按照“國家森林連續清查”分類,森林類別按主導功能分為公益林(地)與商品林(地),按林種又分為防護林、特種用途林、用材林、薪炭林、經濟林,其中防護林又細分為水源涵養林、水土保持林、防風固沙林、農田牧場防護林、護岸林、護路林、其他防護林。我國現有森林面積2.47億公頃,其中防護林約1億公頃。我國人工林保存面積9240.87萬公頃,其中防護林約為2000萬公頃。
我國有關農林業的實踐由來已久。林盤作為成都平原獨特的鄉村聚落和人文景觀,也是一種獨特的田園風光和農林復合生態系統。林盤由林木、宅院圍合而成,且林木為主體,宅院掩映于高大喬木、竹林和灌叢中,外接寬闊的農田,院落、林木、河流、耕地等自然環境有機融合,構成了形如田間綠島的農村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充分反映人與自然的互動關系,具有重要的生態、經濟和文化價值。云南省元陽縣的紅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統被聯合國糧農組織列為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哈尼梯田完美地反映出一個精密復雜的農業、林業、水利分配體系,體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智慧。
農林業在氣候變化和極端天氣背景下,通過以下四大舉措可有效降低風險并促進綠色可持續發展:增強農業景觀的抗逆性以抵御威脅,促進物種豐富度增加產生正向協同效應,增加碳匯與實現碳封存,減少溫室氣體排放與促進農業清潔生產。
農林復合系統通過提供調節服務來應對氣候變化。研究發現,在各農林復合系統中,不同土層深度碳氮儲存量均顯著高于周邊無林地的耕地。作物與樹木產生協同效應,可以增強土壤肥力與養分循環,減少化肥使用量。某些樹木的分泌物,可以抑制雜草生長,降低寄生性和非寄生性雜草的密度,減少農藥使用和人工投入。棲息地多樣性可以支持生物(如本土傳粉者、有益昆蟲)生存,提升害蟲天敵數量,有效控制病蟲害。
農林復合經營可以通過樹木的保水蓄水作用,有效提升水資源利用效率、改善微氣候、提升敏感地區的作物生長穩定性,從而帶來作物增產;同時,可以減少土壤侵蝕、降低非地表水源污染、增加物種多樣性及維護生態系統健康,進而修復退化土地。
經過科學規劃的農林復合經營,還可以通過種植多樣化,降低市場風險,實現經濟多元化、提高農林業收入。(劉珉)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