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調查用上了飛機
20世紀50年代初期,我國森林調查主要采用標準地法和每木實測法。在東北國有林區調查用的圖紙是日偽時期留下的地形圖或平面圖,精度不高,而且還沒有全覆蓋。這樣的技術和手段,難以滿足林業生產需要,而當時世界上已經將航空攝影技術應用到森林調查之中,迫切需要引進該先進技術。1952年8月,中央林業部副部長李范伍跟隨周恩來總理訪問蘇聯,與蘇聯政府洽談的援華建設項目中,列有森林航測項目,這也是我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從蘇聯與東歐國家引進的156項重點項目之一。次年,蘇聯代表團彼得洛夫副部長等4人,由林業部梁希部長陪同,乘專機視察了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四川、云南等地的主要林區。1954年5月,由蘇聯農業部和民航總局抽調多學科專家139名,攜帶7架飛機,組成航空攝影測量隊和特種綜合調查隊來華指導工作。航空攝影測量隊經過一年的艱苦工作,完成了1400多萬公頃大小興安嶺航空攝影,航攝比例尺為1︰2.5萬。航空調查隊于1954年6月開始深入林區調查工作,其中費得洛夫分在第二大隊。航空攝影及調查技術的應用,大大提高了野外調查與測繪工作效率。同時,在蘇聯專家的指導下,培養了許多我國自己的森林調查技術骨干。不久前,我專門采訪了當年給蘇聯專家當翻譯的華東院退休職工唐壯如老先生,他對此記憶猶新。他動情地說,20世紀50年代蘇聯專家在林業,尤其是森林調查設計方面的技術援助,對我國林業建設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1955年,大興安嶺森林調查間歇 徐太田供圖
擴編、下放與遷移
從20世紀50年代中期開始,全國森林調查全面鋪開,但工作的重點仍然在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等尚未大面積開發的原始林區。與之相匹配的是森林調查隊伍也在繼續擴大,當時采取的方針是邊調查邊擴編隊伍。1956年7月,林業部決定將第二大隊擴編成兩個大隊,即林業部調查設計局森林經理第二大隊和第六大隊。第二大隊留駐撫順,也就是現在吉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的前身。第六大隊遷至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原林三師基地,并任命梁庭輝為大隊長、張英才為副大隊長。此時,有正式職工350余人。
1958年4月,為適應當時形勢任務的需要,林業部將部屬森林經理大隊下放到各有關省林業廳代管。據此,第六大隊下放到黑龍江省。黑龍江省林業廳接收后,于同年9月改為黑龍江省林業廳調查設計局第一大隊,仍駐牡丹江。第六大隊在牡丹江的4年,主要是完成國家和省下達的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林區森林經理調查任務。
20世紀60年代初期國家啟動西南大開發,1960年6月林業部決定將原部屬第六大隊調往云南,參與國家西南大會戰和支援云南省森林調查。此時全隊職工連同家屬400余人,搬遷遇到一定困難,實際至1961年1月才搬遷完畢。到云南后并入云南省林業綜合設計院,分駐保山騰沖和大理鄧川兩地。第六大隊駐云南一年多時間里主要承擔保山、迪慶、麗江等地的林權調查。
1957年,林業部森林調查第六大隊職工歡送蘇聯專家歸國時在辦公樓前合影 云南省林業調查規劃院供圖
在金華的兩次重建
1962年,根據國民經濟對林業建設的需要,林業部直屬調查設計隊伍得到恢復與發展,經國家編委批準,收回原第六大隊。同年10月,第六大隊從云南搬遷至浙江省金華市,定名為林業部調查規劃局第六森林調查大隊,彼時職工人數為200余人。在隨后的兩年時間里,第六大隊組織完成了浙江、福建兩省有關縣的森林資源調查任務。
1966年“文化大革命”運動在全國興起,森調工作跟其他行業一樣受到嚴重沖擊,六大隊的生產基本處于停滯狀態。他們把更多的時間用于政治學習和開展文化活動。六大隊的籃球隊和銅管樂隊在金華地區很有名氣,參加金華地區籃球聯賽始終保持前三名,這也許跟森調隊員常年野外工作的體質有關。年逾60的金華市區老人對此有特別深印象。
1970年6月,根據當時形勢與任務的需要,農林部、浙江省商定將六大隊下放給金華地區領導。浙江省還作出了“下放后不要單獨保留這個機構,干部由金華地區統一考慮安排”的指示。金華地區接收后,根據省里意見將六大隊撤銷,人員分配到地直、各縣有關廠礦等企事業單位,多數人被視為普通工人使用,還有少部分人員調回原籍,至此六大隊宣告解散。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林業部決定加強林業調查規劃工作,恢復、調整調查規劃機構和隊伍。1980年1月,經國家農委批復,在浙江金華原林業部六大隊隊址上建立林業部華東林業調查規劃大隊,至1985年籌建任務全面完成,彼時內設機構10個,在職職工154人。1986年11月林業部將“華東隊”更名為“華東院”。
融入杭州
2011年4月,華東院迎來發展里程碑上的重要時刻——從浙江金華遷至杭州。近10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華東院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在國家林草局堅強領導下,緊緊圍繞國家林草工作重點, 先后完成全國或監測區森林資源連續清查、森林督查、森林資源“一張圖”建設、天然林保護管理情況檢查、退耕還林檢查、濕地監測評估等數百項工作,為國家制定林業方針政策、考核地方林業工作業績提供了科學可靠的依據。同時,華東院還助力地方經濟建設,積極承擔國家和地方各類工程咨詢與設計項目,完成一大批國家級或區域性規劃,為建設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作出了重要貢獻。遷杭之后,華東院陸續加掛碳匯計量監測中心、生態監測評估中心、長三角現代林業評測協同創新中心、自然保護地評價中心等牌子,華東院人始終保持著遷杭時振奮的精神與高昂的工作狀態。
進入新時代,華東院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圍繞國家林草局的重點工作,憑借杭州市優越的地理、科技、人文等優勢,強化“互聯網+”思維,充分應用現代信息技術,基于衛星遙感、機載激光雷達以及手機APP等直觀便捷的數據采集方式,結合自主研發的森林資源“一張圖”應用系統“云臻森林”平臺數據分析軟件和展示系統,建立起監測區乃至全國的森林資源和生態監測大數據平臺。
70年來,華東院開展的森林調查從最初的利用簡單地形圖勾繪,到航空攝影技術應用,再到衛星遙感、機載激光雷達等新技術應用;從樹種、面積、蓄積量等簡單測樹因子調查,到森林生長量、生物量、營造林綜合調查,再到重點自然保護地調查監測評估;從國有林區森林資源調查,到參加全國森林資源連續清查,再到開發建設全國森林資源信息管理系統……是中國林業監測與調查的縮影。70年來,華東院人爬上了高高的大小興安嶺,登上了白雪皚皚的長白山,感受過橫斷山脈的行路艱難,也經歷過黃土高原的溝壑……他們見證了中國森林調查的全過程。風雨砥礪,歲月如歌,70年披荊斬棘,70年風雨兼程。70年來,華東院雖然七易其址,七更其名,二次下放,一次撤銷,但是華東院人的初心和使命從來沒有改變。新時代,華東院人將秉承“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森調精神, 立足華東面向世界,努力為生態文明建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