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5走進中國科學院·鼎湖山記者行”活動在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舉辦,來自全國多家媒體的記者深入探訪華南植物園三大園區——科學研究園區、植物遷地保護園區以及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進一步了解近年來廣東在生態環境保護與科學研究領域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今年9月22日,第五屆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將在中國杭州召開。“人與生物圈計劃”(以下簡稱MAB)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1971年發起的一項政府間大型科學計劃。世界生物圈保護區大會則是MAB體系內覆蓋面最廣、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國際會議。
記者了解到,中國人與生物圈國家委員會于1978年成立后,長白山、鼎湖山、臥龍這三個自然保護區于1979年作為中國第一批成員加入世界生物圈保護區網絡。截至2025年3月,中國加入該網絡的生物圈保護區共有34家。這些成員分布于中國大多數省級行政區劃,是中國典型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資源的精華,風光秀麗,可持續發展實踐活躍,是落實“人與生物圈計劃”和踐行“生態文明”“美麗中國”的杰出代表和優良平臺。
通過此次“鼎湖山記者行”活動,參加者近距離感受了我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的生態魅力,也進一步認識到其在全球生態保護與科學研究中的獨特價值。
北回歸線上的“綠色明珠”:用科技守護生物多樣性
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譽為“北回歸沙漠帶上的綠色明珠”,是我國首個自然保護區,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成員。這里森林覆蓋率達98%,擁有1948種野生高等植物及中華穿山甲等珍稀動物,是南亞熱帶季風常綠闊葉林的典型代表。
中國科學院鼎湖山森林生態系統定位研究站(鼎湖山站)自1978年成立以來,長期致力于森林生態研究。據站長劉菊秀介紹,目前該站正打造華南“天空地一體化”觀測平臺,建設國家生態科學數據中心廣東分中心,推動智能化監測體系建設。“我們通過多尺度聯網觀測,服務國家‘雙碳’目標和粵港澳大灣區生態需求,”她說,“研究森林演替、碳氮循環等過程,能為區域生態保護提供關鍵科學支撐。”
在科研之余,鼎湖山也是生物多樣性寶庫。記者探訪發現,從白鷴到荷木,從格木到錐栗,各類物種和諧共生。其中,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白鷴(廣東省省鳥)是鼎湖山的“明星”物種,白鷴遍布整個保護區,尤其在鼎湖山游覽區的路邊經常能見到白鷴與人類近距離活動的和諧畫面。許多以“鼎湖”命名的物種和模式標本,如鼎湖后蕊苣苔、鼎湖杜鵑等,彰顯了這里在生態學研究中的獨特地位。
生態優勢還轉化為經濟紅利。保護區優質水源帶動了飲用水產業,而清明假期游客量達7.5萬人次,同比增長53.2%。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鼎湖山是生動實踐。如今,我國第一個自然保護區已成為科研保護與可持續發展協同推進的典范。
↑仙湖蘇鐵的雌花
↑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白鷴”
↑“北回歸沙漠帶上的綠色明珠”
自主研發“生命網格”平臺:助力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
近日,中國科學院華南植物園自主研發的“生命網格”(BioGrid)智慧平臺與“銀杉”標本管理系統取得顯著成效。2024年,該平臺助力完成1.4萬份植物標本采集,智能化管理3萬余號標本,并共享超25萬條標本數據,實現了從野外調查到標本數字化的全流程高效管理,為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新范式。
長期以來,生物多樣性研究主要由專家主導,公眾參與度較低。隨著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生命網格”App應運而生,為公眾參與生物多樣性觀測與保護提供了便捷途徑。該App集數據采集、物種識別、項目對接于一體,不僅服務于科研人員,也面向普通公眾、志愿者和自然愛好者,支持自然教育、教學實習等活動。
“生命網格通過信息技術為公眾和科學家提供了觀察自然的新方案,是‘人人參與’理念的具體實踐。”據華南植物園標本館工程師徐洲鋒介紹,APP主要功能包括科研項目管理、生物多樣性數據記錄、物種發現及跨尺度數據交互,極大提升了數據采集與共享效率。
公眾可通過關注“生命網格 BioGrid”微信公眾號下載App,并獲取使用幫助。徐洲鋒表示:“這款工具讓公眾能隨時隨地參與科學項目,同時為專業研究提供高效支持。”
目前,華南國家植物園依托該平臺,已實現標本從采集到數字化的全流程管理,為生物多樣性調查與智慧化管理樹立了新標桿。
↑近日在“生命網格”(BioGrid)智慧平臺,國家自然博物館聯合北京植物學會共同發起“北京圓柏分布調查”公民科學項目
展示超300種本土特色植物:“綠美廣東物種展示園”即將開放
華南國家植物園“綠美廣東物種展示園”(以下簡稱“展示園”)即將正式對外開放。該園占地約3萬平方米,集中展示了廣東特有及珍稀瀕危物種、綠美廣東生態建設代表植物超300種,通過科學布局與景觀設計,再現廣東生態文明建設的歷史變遷。展示園的開放,標志著華南國家植物園在物種保護、科研展示和公眾教育方面邁出新一步,為綠美廣東生態建設提供了樣板。
展示園分為綠美植物展示區、造林歷史展示區和廣東特有珍稀瀕危植物區。綠美植物展示區以地刻形式呈現廣東21個城市的特有物種,并選用164塊天然景石象征省內海拔超千米的山峰。造林歷史展示區則通過“岳山造林”“十年綠化廣東”“綠美廣東”三個階段的代表樹種,如杉木、肉桂、“四季無憂”杜鵑等,展現廣東綠化歷程。
“我們不僅展示植物,更希望講述廣東生態建設的故事。”華南國家植物園園林園藝部部長李素文介紹,“比如‘岳山造林’的杉木、濕地松,都是那段歷史的‘活見證’。”
記者留意到,園區保留了4棟嶺南建筑,包括早期建設者何椿年教授故居,以“修舊如舊”的方式傳承歷史。廣東特有珍稀瀕危植物區則集中展示瓊棕、橡膠樹、檀香等華南植物園的重要科研成果,凸顯遷地保護成效。
李素文表示,該園的建設為未來專類園提供了經驗。“我們探索了建設流程、經費分配模式,也鍛煉了隊伍,進一步豐富了‘科學內涵、文化底蘊、藝術外貌’的建園理念。”
↑長柄銀葉樹
↑余甘子
↑“綠美廣東物種展示園”講述廣東生態建設的故事
文、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黃嵐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