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支持下,中國林科院劉世榮院士團隊發布了“氣候智慧型適應性造林”新范式,構建起氣候-樹種-立地精準匹配體系,為我國新一輪國土綠化與碳中和協同目標提供了科學支撐和空間布局依據。相關成果發表于科學通報Science Bulletin。
據研究預測,到2060年,我國部分主要造林樹種的適生區域將因氣候變化縮減12.1%至42.9%。若缺乏因地制宜的樹種配置策略,可能導致土地資源低效利用,甚至引發生態系統退化風險。為此,團隊識別出氣候變化背景下全國4320萬公頃優先造林的適宜區域,提出多樹種科學配置的優化方案,并提出可合理布局約460億株適應性強的優勢樹種,預計可新增38.2億噸碳儲量。這一成果為我國國土綠化由“數量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提供了關鍵科技支撐。
此外,團隊還利用全國40余萬個森林樣地數據,結合生態系統過程模型開展模擬預測,揭示了2020—2100年間我國森林將新增136±15億噸碳儲量。通過優化森林經營方式,有望進一步提升23億噸碳儲量,并在木材產品中可以穩定儲存約19億噸碳。這一系列研究成果為“適地適樹”的科學配置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礎與量化依據。
劉世榮指出,我國造林事業正加快從“能種、快種”向“種得準、種得穩”轉型。面對未來氣候變化帶來的樹種-氣候適宜性變化不確定性,研究團隊系統評估了主要造林樹種在未來不同氣候情景下的適生區域動態變化,提出了“優選樹種-優選地塊-優化輪伐期”的空間配置策略,助力提升造林質量與生態系統碳匯韌性。我們不僅要關注種多少樹,更要關注種得對、長得好、固得久,構建結構穩定、功能多元、氣候適應力強的森林生態系統。
本次提出的新范式,系統整合了“保碳、增碳、擴碳、延碳”四類協同增匯路徑,強化了氣候適應性與時空結構優化的聯動策略,為我國建設高質量森林生態系統、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提升全球氣候治理話語權,以及實現“碳中和”戰略目標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撐。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