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是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莊嚴承諾,而提升生態系統碳匯能力,正成為支撐這一戰略目標的重要路徑之一。特別是在林業領域,造林碳匯已從傳統生態工程上升為具有減排價值的氣候解決方案。本文將從國家戰略、政策演進與技術實現三個層面,理性分析造林碳匯的現實意義與發展趨勢。
碳匯,通俗理解即為“吸收和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森林作為典型的陸地生態系統,其碳匯能力主要依靠光合作用,將CO?固化于植物體與土壤中。隨著國際碳市場的發展,森林碳匯不僅具有生態功能屬性,還逐漸具備減排價值和交易屬性。我國發布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造林碳匯(CCER-14-001-V01)》就是重要標志。該方法學明確了造林碳匯項目的核算路徑與核證方法,標志著森林碳匯正式納入碳減排機制體系。造林碳匯項目通過增加森林面積與生態系統碳儲量,在吸收大氣二氧化碳的同時,兼具生態、經濟與社會功能。換句話說,碳匯正在從“環境投入”轉變為“氣候資產”,成為國家碳排放治理體系中的有效補充。
造林碳匯的提出并非無本之木。我國在過去數十年通過一系列大規模生態工程,夯實了碳匯潛力的基礎。?關鍵成果如下:森林覆蓋率:截至2021年,全國森林覆蓋率達24.02%森林蓄積量:達194.93億立方米,并實現連續多年“雙增長”重大工程支撐:包括“三北防護林”“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工程”等這些成果意味著,我國不僅具備開展大規模造林項目的經驗基礎,也已具備 較強的監測、評估與核證能力,為碳匯項目的合規開發提供技術保障。
根據國家有關部門規劃,到2030年我國森林碳匯能力將進一步提升:森林覆蓋率目標:提高至約25%年碳匯能力:穩定在11億噸二氧化碳左右這一目標的設定不僅是對造林碳匯功能的認可,也是對其在“碳達峰”過渡期中所發揮的緩沖與調節作用的明確期待。從政策設計層面看,造林碳匯項目未來將更強調:科學選址與生態適應性造林:防止“一種就綠”但生態失衡長期運營與績效評估機制:提升項目碳匯的“真實性、額外性與持久性”與碳市場接軌的路徑打通:使碳匯具備可交易、可量化、可金融化的屬性。
造林碳匯的未來,不僅關乎林業本身,更是生態系統服務價值在“氣候治理”語境下的重估。面對碳中和目標倒計時,單靠減排遠遠不夠。我們必須通過構建“增匯—固碳 — 核算—交易”完整閉環,讓森林不僅成為自然資本,也成為應對氣候挑戰的國家資 產。鞏固與提升碳匯能力,不是生態工作的附加項,而是能源轉型之外的第二主戰場。在“雙碳”目標與全球競爭新格局下,綠色是底色,碳匯是抓手。我們已經在路上,下一步是系統化設計、高質量開發與長期績效管理的深化階段。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