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氏疣螈”的不同特征。中山大學王英勇科研團隊供圖
茂名網訊 近日,廣東云開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中山大學王英勇科研團隊對外發布科研成果,云開山保護區科研人員與中山大學科研團隊人員在云開山保護區的科研調查中,發現并命名兩種新物種,其中一種以“云開”命名,研究成果近期已發表在國際權威期刊上,這再次刷新了云開山保護區動物新物種的發現記錄。
新增兩物種 “云開角蟾”“辛氏疣螈”
在去年的科研調查成果中,云開山保護區科研人員與中山大學王英勇科研團隊在廣東云開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轄區內發現了兩棲動物新物種蛙類一種,經過形態學比較和分子生物學技術鑒定,科研團隊確定這是一個從未描述過的新物種。其外形和蛙類相似,因其模式標本產地在云開山內,故將它命名“云開角蟾”。科研究團隊已將研究成果在國際生物分類學專業期刊《動物分類學》上發表。同時,科研人員還將原來在保護區內分布的細痣疣螈進行了重新分類,新種“辛氏疣螈”曾長期被鑒定為模式產地位于廣西大瑤山的細痣疣螈,而細痣疣螈的采集人正是時任中山大學生物系主任暨瑤山采集隊帶頭人的辛樹幟教授,研究團隊遂以辛教授的姓氏為該種命名。辛氏疣螈與細痣疣螈的主要區別特征是:其頭長大于頭寬;吻部鈍圓;四肢貼體相向時指、趾明顯重疊;瘰粒小且彼此明顯分離;瘰粒略帶橙色,尾鰭背面邊緣呈橙色。作為動物新種,科研人員重新以“辛氏疣螈”命名,并將研究成果發表在國際生物分類學專業期刊《脊椎動物學》。
生態環境保護持續向好 近年來發現新物種9個
廣東云開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信宜和高州兩市交界處,主峰大田頂海拔1703.8米,為粵西第一高峰,廣東第二峰。據了解,云開山保護區屬森林生態系統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是粵西天然森林植被和生物多樣性保存最為完好的地區,是一座珍貴的綠色資源庫和基因庫。獨特的自然和地理條件,使云開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存了獨特的生物多樣性。“云開角蟾”和“辛氏疣螈”兩個新物種的發現,具有重要的科學研究價值。它們被發現分布在云開山保護區海拔較高的范圍內,其棲息生境主要為常綠闊葉林附近的山澗溪流,這兩個新物種對溪流的水質及周圍植被的要求很高,這也從側面說明云開山保護區獨特的生態環境保護持續向好,使得豐富的植被和優良的水質為物種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環境和食物資源,野外資源種群穩步增長,生物多樣性不斷得到豐富和發展。近年來,云開保護區先后共發現新物種9個,其中,以模式標本產地“云開”命名的新物種就有云開掌突蟾、云開脊蛇、云開草蜥、云開湍蛙、云開角蟾共5個,云開角蟾是自云開掌突蟾發現以來,又一個以云開命名的動物新物種。此外,據科研團隊介紹,廣東云開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還有至少1-2個兩棲爬行動物新種尚待發表。
茂名日報社全媒體記者劉鋒蘭 通訊員李友余 陳富強
編輯:關杜花
初審:溫 國
終審:張 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