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科學家“志愿者給公眾講解鼎湖山動植物知識。 受訪者供圖
6月中上旬,由國際植物園保護聯盟(BGCI)和韓國國家樹木園共同主辦的第11屆植物園教育國際會議在韓國首爾舉行。來自中國肇慶鼎湖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科教科科長彭麗芳,在世界舞臺上展示鼎湖山保護區植物科普教育的實踐成果。鼎湖山保護區通過“一堂特色課、一條自然教育徑、一支服務隊”的立體實踐,將科研成果轉化為公眾教育,為世界生物多樣性保護提供了肇慶智慧和肇慶實踐。 西江日報記者 潘粵華
一堂課:科研成果到科普教育的轉變
在鼎湖山保護區自然教育的課室里,來自肇慶中學附屬小學的學生圍繞鼎湖山里的防火植物——荷木展開了熱烈討論。“樹木怎么能防火呢?樹木是拿來燒柴用的!”
面對孩子們的質疑,鼎湖山保護區自然教育項目執行者彭麗芳帶著他們走進鼎湖山森林,看一看防火林帶上生長的荷木,解開樹木防火奧秘——葉片含水量高,形成林帶不僅能阻斷火源傳播,還能避免傳統防火隔離帶造成的水土流失和環境破壞等問題。“原來樹木真的可以防火。”肇慶中學附屬小學二年級學生黃夕桐說,課程非常有趣和新奇,幫助自己提升了思考和探索能力。
將鼎湖山本地資源和科研成果以科普方式呈現,這樣的課程轉化在鼎湖山已成體系。如在2011年,中國科學院在鼎湖山成立了一個“碳專項”,彭麗芳根據“碳專項”科研成果設計出森林碳儲量和個人碳排放自然教育課程,讓學生通過測量樹木胸徑來計算這棵樹的碳儲量。
一位參與課程的女生發現,她家全年衣食住行用的碳排放需要55棵胸徑20厘米的樹木才能“中和”。這個發現促使她改變出行方式,再不讓母親短途開車接送。“科學家用數學模型揭示森林在碳儲量上的生態價值,我們要讓科研成果貼近日常生活,讓孩子看得見摸得著。”彭麗芳說。
肇慶中學附屬小學二年級學生萬韜在鼎湖山認識了馬尾松,第一次見到恐龍化石和會發光的寶石,“自己學習到很多大自然知識,也認識了很多科學家,他們的科研精神值得我學習。”如今,鼎湖山保護區認識防火植物、森林水文、苔蘚生態等系列課程,已形成從低年級趣味體驗到高年級科研實踐的完整體系,并在2023年3月出版了國內首部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自然教育系列叢書的第一套自然教育課程。
一條徑:人人都是“公民科學家”
蜿蜒在鼎湖山森林中的“小小科學家之路”,是鼎湖山保護區獻給公眾參與科研實踐的平臺。在這條融合12個主題的自然教育徑上,人們可以通過拍照、測量、記錄,將所得信息以掃描二維碼形式上傳,為科學家提供最基礎的科學數據。
“鼎湖山保護區開發出一種新的自然教育方式,那就是讓包括學生在內的社會民眾,參與到我們正在進行的科學研究中。”彭麗芳舉例,“植物物候的觀測與記錄”是12個主題之一。植物對氣候變化非常敏感,所以科學家會通過監測植物的生長期變化來了解氣候變化,這需要對它的發芽、長葉、開花、結果、果熟等各個物候期進行記錄。游客就是非常好的植物觀測者。鼎湖山保護區在旅游區內建立解說牌,引導公眾拍照記錄、上傳,科學家就可以收集到這些植物物候的基礎數據了。
“孩子們覺得,自己在參與真正的科研項目。”彭麗芳告訴記者,在給學生上植物物候觀測課程時,學生會覺得自己就是一個小小科學家,帶著使命感非常認真地完成植物物候的觀測活動。
在“死亡與新生”主題展示板里,記者看到風災后森林演替的科普介紹。每年,鼎湖山受到臺風影響后,部分樹木會倒伏。彭麗芳說:“森林有非常驚人的恢復自愈能力。游客只要在受災區域拍一張照片上傳,通過長時間積累,科學家就可以了解到這一片受災森林的恢復情況以及植被演替情況。”
一支隊:多元共建的教育力量
支撐著鼎湖山自然教育體系運轉的,是鼎湖山獨特的服務隊伍。當中包括中國科學院的科學家團隊,以及一支活躍的志愿者服務隊伍。鼎湖山保護區基于科學家團隊的科研成果開發自然教育課程,志愿服務隊則協助開展自然教育活動。
2021年,鼎湖山成立鼎湖山志愿者團隊,成員約100人。在科普進校園活動中,志愿者們維持秩序,幫助學生使用工具進行自然觀察;在進山研學活動中,協助相關工作,解答學生疑問;在鳥類監測中,拍到鼎湖山鳥類新記錄。這支多元化的服務隊伍,確保了自然教育的專業性和普及性。
志愿者楊冬梅在2021年加入鼎湖山志愿者團隊,數年的志愿服務經歷讓她獲益良多。在她看來,鼎湖山自然教育為學生、公眾打開了認識鼎湖山的另一扇窗,在那里能看到五彩繽紛、斑斕有趣的自然世界。
自然教育的隊伍,從鼎湖山保護區延伸至學校。自2024年6月起,肇慶中學附屬小學便參與到鼎湖山保護區自然教育,開展科普進校園、進山研學,參與學生近1000人。該校科學老師鄒子午告訴記者:“學校依托鼎湖山這一‘自然課堂’,將教學與本地生態結合,讓教育貼近生活,既降低成本,又強化了學生對本土環境的認同感與保護意識。”
對學校來說,鼎湖山自然教育課程豐富了教學形式與內容,打破了傳統課堂局限,為學科教學提供鮮活案例與實踐場景,助力科學知識融合滲透,推動校本課程開發,為學校發展注入新活力,進一步提升教育質量與品牌影響力。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