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襄陽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謀劃并實施了中央財政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國家儲備林、優良林木種質資源保護及利用項目等一批重大林業生態工程,全市累計完成造林109萬畝,森林覆蓋率增長3個百分點,達到42.97%,高于全省及全國平均水平,實現了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共贏,書寫了新時代國土綠化的壯麗篇章。
鳳林古渡生態公園精致如畫
科學規劃分類施策 全域謀劃國土綠化
科學推進國土綠化、抓好生態屏障建設,加強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大力倡導綠色低碳生活,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襄陽在加強生態保護、實現綠色發展上一直奮勇爭先。
頂層設計、高位推動。市委、市政府先后出臺《關于綠滿襄陽再提升行動的實施意見》《關于建設鄂北生態防護林(襄陽片區)工程的實施方案》《關于開展“千村萬樹”行動推進森林鄉村創建工作的通知》等系列政策文件,成立綠滿襄陽再提升行動領導小組,多次組織召開領導小組會議、現場推進會進行統籌謀劃。將綠滿襄陽再提升行動納入林長制考核,將漢江兩岸造林綠化納入市委專項巡察。市人大將國土綠化納入重點工作監督,市政協將綠滿襄陽再提升行動作為重點提案。
全域謀劃,統籌推進。持續深化“多規合一”改革,高質量編制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生態空間專項規劃等系列規劃,加強規劃統籌和協同,科學劃定“三區三線”,加快構建“一帶三屏九廊多點”的生態安全格局。
部門協同,上下聯動。全市組織開展森林城市、森林城鎮和森林鄉村三級聯創,打造生態系統共謀共建、生態廊道互聯互通、生態成果共享共榮的市、縣、鎮、村“四位一體”的森林城市群。
構建綠色生態空間格局。按照“北部擴綠、東南提質、西南增效”規劃定位,科學劃分全域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城鎮空間,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全域推進國土綠化工作。
肖沖村杏花節吸引游客打卡
強化項目支撐 全力推進重大生態工程建設
盛夏時節,襄陽持續高溫,峴山腳下的曹灣村荒山綠化現場,仍有一群工人每天頂著烈日,拿著澆水管和修剪工具守護著這片新栽種的苗木。
“這里以前是荒山,浮土下面全是石頭,種活一棵樹太難了。”襄陽國家儲備林建設項目工作人員如此說。這片荒山經過植樹造林后,一株株樹苗茁壯成長,排成行、連成片,“石頭山”上種出一片綠海。
從長江經濟帶到漢江生態廊道,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指引千年古城煥然新生。2023年,在國家林草局、湖北省林業局指導支持下,襄陽市成功申報中央財政國土綠化試點示范項目,完成造林10.02萬畝,有效改善漢江沿線225個村莊的森林生態功能。
種質資源是林業的“芯片”。在襄城區仙家山,一座建設面積5400平方米的現代化種苗良種繁育基地已悄然建成,市林科所種苗驛站依托湖北省第一個利用地方專項債實施種質資源保護和鄉土樹種繁育項目,每年培育苗木可達100萬株。
綠色增量來自生態工程,帶動綠色城市、綠色鄉鎮、綠色通道、綠色屏障建設。鄂北生態防護林在老河口市、襄州區、棗陽市構建以“八橫十二縱”主副林帶為支撐,以水系綠化、道路綠化、村莊綠化和農田林網為延伸的防護林體系,完成造林15.6萬畝,讓襄陽北部地區森林覆蓋率顯著提升,森林生態功能不斷增強,緩解北方霧霾和沙塵天氣影響,改善空氣質量。
生態工程建設項目化、工程化、市場化。襄陽市牢固樹立“項目為王”理念,謀劃實施漢江生態廊道、國家儲備林、魚梁洲生態綠心、鄉土樹種種苗繁育等一批支撐性重大生態項目,正在全力擦亮襄陽生態底色。
市民參加義務植樹活動
創新工作機制 探索“兩山”轉化新路徑
植造森林建生態。襄陽市學習借鑒河北雄安新區以及江蘇、浙江等地先進經驗,全面推行“異齡、混交、復層、全冠、多彩”的造林模式,創新生態綠化工作機制,圍繞行政職責、投融模式、招標管理、規劃設計、造林流程進行全方位指導。
創新森林進城工作機制,啟動“森林進機關、森林進校園、森林進醫院、森林進街區、森林進社區、森林進小區、森林進園區、森林進廠(礦)區、森林進營區、森林進庭院”等“十進”活動,將森林單位創建工作納入文明單位考核體系,讓“綠滿襄陽人人有責”理念深入人心。
創新森林鄉村創建機制,在全市開展“千村萬樹”行動,以每個行政村新栽喬木不少于1萬株為標準,列入創建市級森林鄉村計劃的村莊可獲獎補資金20萬元。創新財政獎補機制,充分調動市場主體、村集體、造林大戶和群眾的積極性。
創新政銀企合作機制,與農發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爭取授信200億元,以市場化手段推動森林生態建設大發展。
創新古樹名木保護機制。出臺《襄陽市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開發古樹名木管理系統,為9000余棵散生古樹和近10個古樹群建立“電子身份證”,讓市民足不出戶即可查看全市所有古樹名木信息。
創新全民義務植樹形式,上線運行“互聯網+全民義務植樹”平臺,發起峴山森林公園大樹認養活動,建立永久性義務植樹基地,實現萬人“云”上種樹。成立漢江濕地保護聯盟,提升公眾生態意識。
漢江、森林、陽光、沙灘……良好的生態環境,既是自然財富,也是經濟財富。該市發揮政府和市場“兩只手”的作用,拓展“兩山”轉換通道,著力提升生態產品價值,充分發揮森林“水庫、錢庫、糧庫、碳庫”功能,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協同共進。
目前,全市林業產業總產值已超700億元,林業產業已發展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優勢產業、種植業結構調整的特色產業、鄉村振興的支柱產業、大眾創業的新興產業。
《襄陽市優良林木種質資源保護及利用》專項債項目育苗基地
堅持綠色發展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得益于漢江禁漁、退耕拆違、禁止采砂、建設濕地公園等舉措,襄陽濕地公園越來越多,濕地保護范圍越來越大,生態環境越來越好。
生態美,群鳥歸。隨著環境不斷改善,襄陽漢江國家濕地公園吸引許多瀕危鳥類、遷徙候鳥來此“定居”。
魚梁洲中央生態公園是襄陽生態文明建設最為濃重的一抹色彩。天藍、水清、岸綠、花香的優美環境就吸引無數人打卡,游人或健步走,或閑坐長椅,或聞花賞鳥,親近自然、放松身心。
漢江是襄陽人民的母親河,中心城區百萬市民“家住漢江邊”。經過建設,襄陽漢江濱水空間煥然一新。從魚梁洲到鳳雛大橋邊的濱水綠道,再到月亮灣濕地公園,市民充分領略大美襄陽魅力。
“岸芷汀蘭、水草豐美、魚翔淺底、百鳥婉轉”,月亮灣濕地公園展板上的介紹詞,寫意,也寫實。襄陽把單一的生態資源變成復合資源,變單純的生態建設為綠化、美化、文化并重。
一江碧水穿城過、十里青山半入城。襄陽正闊步前行,邁向奮力打造中西部發展的區域性中心城市的美好明天。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