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交匯地——甘肅省民勤縣,有一個防沙治沙科研機構。這就是甘肅省治沙研究所。65年來,治沙所矢志不渝、接續奮斗,始終堅守在防沙治沙技術最前沿,成為防沙治沙一線的排頭兵。
1959年, 伴隨著駝鈴聲,中國科學院治沙隊來到了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交匯地——民勤縣,隨后中國科學院治沙隊在民勤成立了治沙綜合試驗站,拉開了科學治沙的序幕。1980年,在民勤治沙綜合試驗站的基礎上成立了甘肅省治沙研究所。建所(站)65年來,研究所潛心求索創新,在沙漠化成因、沙害防治、荒漠生態恢復與重建、沙區資源綜合利用與沙產業開發、荒漠區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取得了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這些先進成熟的技術成果不僅促進了甘肅的防沙治沙科技進步,而且走出西北、走向世界,為我國風沙危害重點區防治和遏制荒漠化擴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接續奮斗
為防沙治沙提供技術模式
“一夜北風沙騎墻,早上起來驢上房”是民勤風沙危害的真實寫照。
“我們發明的‘黏土沙障 梭梭’治沙技術創建了‘宋和樣板’,并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對甘肅乃至整個西北地區的防沙治沙產生了深遠影響。此項技術從20世紀60年代早期開始研發,1964年獲得成功并在當地正式推廣應用,1968年至1974年大面積應用,在民勤共推廣20多萬畝,成效非常顯著。”甘肅省治沙研究所所長紀永福說。
“黏土沙障 梭梭”治沙技術模式成效顯著
甘肅是我國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分布大省。境內沙漠面積約4500萬畝,沙化面積占全省土地總面積的28.3%,風沙線蜿蜒1600多公里。研究所以生態環境建設為重點,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立足甘肅、面向西北,開展防治荒漠化技術和理論的研究,自20世紀60年代起,研究所曾在不同時段根據生態環境變化的特點對甘肅自然資源、自然環境、社會經濟發展狀況開展了30次科學考察與評價,查清了甘肅沙漠與沙區資源狀況,掌握了甘肅西部沙區沙漠資源、風沙活動及危害特征,積累了大量的本底資料,為甘肅荒漠區經濟建設合理布局和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提供了科學的依據;同時,根據甘肅風沙危害、土地退化的特點和類型,創造發明和引進了各種沙障數十種,其中6種黏土、棉稈沙障得到廣泛應用,研究并提出“固身削頂”“前擋后拉”“黏土沙障 梭梭”“三帶一體”(“民勤模式”或“宋和模式”)等固沙技術與模式20多項,將農業系統的理念成功引入荒漠化綜合治理領域,創立了“流沙治理一條龍”、建立了民勤宋和、武威東沙窩、景泰大咀子灘、臨澤小泉子等14個治沙樣板,治理流沙面積50多萬畝。
針對河西沙區生態環境不斷惡化的現狀,研究所積極引入新知識和新技術,圍繞荒漠綠洲農業持續發展和沙漠綜合治理這一主題,研制出矮化復壯梭梭修復技術、沙生植物資源保護與開發利用、沙生植物保護與開發利用等多項技術成果,豐富了我國植物引種馴化的理論,篩選出一批適合不同立地類型的固沙造林樹種和優良的農田防護林樹種,基本滿足了我國西部荒漠區生態保護建設對優良種苗及造林技術的需要。民勤沙生植物園建立于1974年,總面積1.18萬畝,是我國最早建立的北方荒漠沙生植物園。民勤沙生植物園不僅承擔著沙區野生植物資源、選育良種和繁殖推廣等任務,還先后建起植物標本室、植物生理實驗室、中心化驗室、植物蒸騰耗水量觀測場和氣象觀測站等,發揮了重要的科技引領支撐和示范帶動作用。
為加快提升林草機械化水平,強化治沙科技支撐,聚焦“三北”工程建設中亟須科技攻關的關鍵問題,著力解決實用高性能防沙治沙機械和高效節水配套技術缺乏等問題,研究所自主研發的手扶式沙障機、雙工位網膜沙障機、鋪草壓草一體機、沙蔥收割裝筐一體機、沙米脫粒清選機等治沙機械設備,有效降低勞動強度,提高鋪設速度,取得較好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為打好打贏“三北”工程攻堅戰提供更加科學、實用的先進機械設備,使甘肅防沙治沙技術向機械化、精準化、系統化方向邁進。
積極探索
推動防沙治沙可持續治理
“我們不能光治沙,還要想怎么把沙子用起來,讓沙區的群眾富起來。”徐先英說。徐先英是‘國家卓越工程師’獲得者,這些年來他和團隊一直在沙區圍繞沙地綜合治理、沙生植物開發利用等課題開展一系列科學研究,研究出利用沙地進行沙蔥、甘草等沙生植物的人工培育,實現了從防風固沙到經濟創收、從治沙到致富的轉變。徐先英說:“光伏板上發電、板下種植養殖的治沙模式,使沙產業發展與生態治理深度融合,推進沙區美、百姓富。”
沙蔥、文冠果、黑果枸杞、中麻黃、中華鈣果……一種種沙漠奇珍變成沙農的致富寶貝,進而變成當地的致富產業。人沙和諧的治沙理念借著這些產業的推廣,化為社會的自覺行動,推動防沙治沙可持續治理。
定位觀測
給防沙治沙提供數據支撐
甘肅民勤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國家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開展荒漠草地生態系統定位監測及數據采集和共享服務,開展荒漠-綠洲生態系統動態變化規律、沙塵暴觀測研究、內陸河流域(石羊河)生態系統過程與演變、退化生態系統恢復與重建技術、防護林體系結構與功能研究,為荒漠化防治技術服務。
科研人員進行野外監測
65年來,一批批治沙科學家扎根荒漠,在艱苦惡劣的風沙環境中,對民勤荒漠綠洲區的水、土、氣、生物等進行長期不間斷定位觀測,建立了沙區生態要素定位觀測研究體系,積累了連續的基礎數據。1960年起對民勤荒漠區水、土、氣、生環境要素開展定位監測,1974年起,開展89種主要沙旱生植物物候系統觀測,目前已擴展到104種,2004年起,建成石羊河流域生態定位觀測研究體系,形成了從西部金塔(極干旱區)到東部景泰(干旱邊緣區),從祁連山的哈溪(森林)到民勤青土湖(沙漠)的“一縱一橫、兩點八線”生態研究網絡和生態定位監測體系。在我國荒漠生態定位研究領域持續時間最長、觀測指標最多,代表了我國荒漠生態定位研究的歷史和水平,揭示了氣候變化、農業生產活動與治沙造林等人為因素干擾對荒漠生態環境演變的影響,為荒漠區的農業經濟發展、資源可持續利用和土地荒漠化綜合防治提供了重要依據。為“三北”防護林建設、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還草、生物多樣性保護等生態工程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數據支撐。
國際合作
將中國治沙技術推向世界
65年來,甘肅省治沙研究所的科學家們把中國荒漠化防治經驗和成果分享給“一帶一路”共建國家和地區,踐行了綠色絲綢之路發展倡議,為發展中國家治沙提供了范本,將中國治沙技術推向了世界,為全國乃至全球荒漠化治理貢獻了甘肅智慧。
研究所本著“改革是強所之路,創新是立所之本”的方針,加大人才培養力度,不斷拓寬對外技術交流與合作途徑,多渠道、多層次開展橫向和縱向合作。先后與4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立了科技合作與交流關系,先后有600多位國外專家、官員來所考察,開展交流與科技合作。研究所也派出30余位專家出國考察、交流。自1993年起,受商務部、科技部委托,甘肅省治沙研究所已成功為發展中國家舉辦了53期“荒漠化防治技術”“干旱區生態恢復及產業發展技術班”“干旱區綠洲防護體系建設及可持續發展技術”等方面的培訓班。共有來自86個發展中國家的1198名學員接受了培訓,其中“一帶一路”沿線40個國家的461名學員參加了培訓;近年來接待了23個國外荒漠化防治考察團來研究所參觀學習。為世界提供了荒漠化防治的技術和中國方案。
60多年的發展使得研究所成果豐碩、人才集中、設備先進、基地多樣。經幾代科技工作者堅持不懈地耕耘,取得科技成果1000多項;登記省級科研成果397項,獲得科技獎勵111項,發表科技論文1938篇,出版專著28部,授權專利345件,制定林業行業標準2項,登記植物新品種2個,登記軟件著作權22件。經過65年的“風沙”洗禮,甘肅省治沙研究所已成為防沙治沙領域一張響當當的“科技名片”,先后獲評“全國治沙科技先進單位”“全國林業科技先進單位”“全國綠化先進單位”“全國五一勞動獎”等30余項榮譽稱號。研究所原所長徐先英獲得首屆“國家卓越工程師”獎,研究所獲2023年度“感動甘肅·隴人驕子”集體獎。
新時代、新征程上,甘肅省治沙研究所將充分發揮在防沙治沙和荒漠化防治領域的專業技術優勢,緊密對接荒漠化防治國家戰略需求,以防沙治沙科技創新為中心,全面推動科技成果研發、推廣及轉化應用,助力“三北”工程攻堅戰,為創造新時代中國防沙治沙新奇跡貢獻力量。(王理德 胥寶一)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