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遭遇了極端強降雨,造成重大災害,北部山區損失嚴重。截至28日24時,全市平均降水量165.9毫米,最大降水量在密云郎房峪和朱家峪,達到543.4毫米;最大降水強度出現在懷柔東峪,26日22時-26日23時降水95.3毫米。
本輪降雨持續時間長,致災成害的破壞力顯著增強。結合最新氣象數據和災害特征,北京本輪極端強降雨導致嚴重后果的主要原因是,多重氣象條件疊加、地形效應放大、管網系統承壓等因素共同作用。
↑北京市密云區馮家峪鎮石洞子村村口路段正在搶修。
局地降雨量突破歷史極值
此次降雨期間,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副高)位置偏北且穩定,其外圍暖濕氣流持續向華北輸送水汽。同時,臺風“竹節草”雖未直接登陸,但通過改變大氣環流格局,其外圍偏東氣流與副高外圍偏南氣流形成“接力”,將熱帶洋面的大量水汽遠程輸送至北京。此外,高空西風槽攜帶的冷空氣與暖濕氣流在華北劇烈交匯,激發了強對流天氣,導致降雨強度和范圍進一步擴大。
北京西北高、東南低的地形成為極端降雨的“放大器”。燕山、太行山對西南暖濕氣流的強迫抬升,使得山前地區的密云、懷柔形成強降雨中心。更關鍵的是,副高邊緣的暖濕氣流與高空西南風形成“定向輸送”,導致對流云團沿山脈前沿持續生成并向東北移動,形成“列車效應”,多個雨團連續過境同一區域,導致降雨量呈幾何級累積。
7月26日夜間,懷柔東峪單小時降雨95.3毫米、密云黃土梁6小時降雨315.3毫米,屬于特別極端情況。按降水強度劃分,24小時降水量250毫米以上稱“特大暴雨”。北京本次暴雨,密云郎房峪和朱家峪最大降水量達到了543.4毫米,543.4毫米已經是“特大暴雨”標準的兩倍多。北京的平均年降水在600毫米左右,543.4毫米相當于四天下了近一年的雨。
95.3毫米,相當于1平方公里區域1小時內被潑了38個標準泳池的水(按長50米、寬25米、深2米計算),直接“硬灌”近10公分深的水在地面。我國多數城市排水系統設計標準為“1-3年一遇”,對應小時雨強約30-50毫米,95.3毫米/小時的雨強已遠超這一標準,其破壞力遠超常規降雨。
全球變暖導致大氣持水能力增強,有研究表明,氣溫每升高1℃,大氣水汽含量增加約7%。北京2023年7月底遭遇的暴雨,是北京140年以來最大的一場雨。而今年華北雨季于7月5日開始,較常年偏早了13天,為1961年以來歷史最早年份,屬于異常偏早。氣候模型顯示,華北地區夏季降水集中度持續提升,短時強降雨事件概率顯著增加,此次極端降雨正是這一趨勢的體現。
氣候變化背景下,超大城市如何應對自然災害
截至7月28日24時,北京受災地區道路損毀31處,涉及興陽線、西火路等16條線路仍未修通;136個村電力中斷,通信設施共損毀光纜62條、基站退服1825個。北京市水務局與北京市氣象局聯合發布積水內澇橙色預警,海淀區、豐臺區、通州區、朝陽區等中心城區存在積水內澇較高風險(橙色風險)。北京排水集團啟動防汛一級響應,出動大、中、小型搶險單元252組,出動防汛人員3162人,并在橋區部署每小時9800立方米抽排能力的搶險單元。
仍需考慮的是,短時降雨量是否會超管網承載極限,城市系統應對能力或面臨極限挑戰。而山區及淺山區可能出現山洪、泥石流、滑坡、崩塌等次生災害,山區松散堆積物在雨水浸泡下穩定性下降,會進一步加劇災害破壞力。
目前,北京已全面啟動防汛一級應急響應,市民原則上居家辦公、減少外出,關閉全市所有景區等。
此次極端強降雨再次提醒,氣候變化背景下超大城市該如何應對自然災害。各大城市需要不斷完善排水設施、防范山區災害鏈風險、提升基礎設施抗災標準等。未來還應進一步強化氣象預警能力,提升城市韌性,并在全球氣候治理框架下推動系統性防災減災體系的建設。
來源:紅星新聞客戶端
作者: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公共管理與發展系主任、副教授
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媒體立場
責編:劉錚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