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白城市將濕地保護和利用納入吉林西部生態經濟區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規劃,通過建立濕地保護長效機制,加大了對濕地生態保護力度,僅“河湖連通”工程,就改善和恢復濕地面積550平方公里,增加水面面積180萬畝,地下水位上升0.3米至2米。
在管理體系上,白城市以《吉林省濕地保護條例》為依據,出臺了濕地保護區管理條例和管理辦法,明確了濕地管理局的管理職責和保護任務,對破壞濕地行為應承擔的法律責任作出了明確規定,逐步完善了濕地保護管理體系。并成立了由林業、農業、水利、土地、環保、畜牧、公安等部門參加的稽查隊,建立聯動響應的管護機制,開展專項執法檢查,對擅自開墾圍墾濕地、亂采亂挖、違規占用濕地等行為予以嚴厲打擊,對非法開墾、改變現狀和用途的濕地全部清退,盡最大努力恢復灘涂濕地原貌,有效抑制了濕地面積下降的趨勢,使濕地功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
白城境內過境河流多,境內泡塘多,但利用率不高,加之常年干旱,降水量少而蒸發量高,導致一些河流常年斷流、大部分泡沼干涸。為解決濕地缺水問題,在省林業廳啟動總投資1000萬元的向海、莫莫格和大安牛心套保等國家級濕地自然保護區和國家濕地公園補水工程的基礎上,又實施了“河湖連通”工程,引蓄嫩江、洮兒河等江河的洪水連通泡塘,構筑水域網絡,為濕地進行生態補水。目前,已連通泡塘80個,引蓄洪水9.5億立方米,改善和恢復濕地面積550平方公里,增加水面面積180萬畝,地下水位上升0.3米至2米,恢復草原、蘆葦面積20萬畝。此外還實施了濕地內堤壩引蓄水工程,通過修建抽水站、引輸水渠、橋、涵、閘等水利基礎設施,逐步形成了“能引、能提、能蓄、能排”的配套水利工程體系,使濕地生態系統步入了良性循環軌道。
在做好濕地保護的同時,白城市堅持保護與利用并重,建立了濕地科學利用機制,大力發展濕地生態旅游,開發特色旅游產品。2014年,全市濕地生態旅游收入達38.57億元,比上年增長25%;旅游人數271.55萬人,同比增長15%。同時大力發展濕地種養業,在全市建立了50個蘆葦濕地管護站,使蘆葦產量逐年增加,目前年平均產量已達10萬噸以上。在鎮賚縣(東江)嫩江濕地資源區內開展了濕地資源保護利用項目,現已投入建設資金800萬元,人工種植芡實6000畝、荷花2000畝,2014年農民僅采收一項就增加收入200萬元。大安牛心套保葦場積極推廣“葦—蟹(魚)—稻”復合生態農業模式,發展“以水養葦、水上養禽、水中養魚、水底養蟹”的立體生態經濟。利用濕地養魚,年產20余萬斤,產值達200萬元;利用葦塘養河蟹,年產40余萬斤,產值達800萬元。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