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根據中央層面學習教育工作專班要求,中央指導組要結合所指導單位某一地方某一方面某一類型的典型案例,會同所指導單位開展解剖麻雀式調研,推動從解決一個問題向解決一類問題轉變。
近期,中央第十指導組會同國家林草局有關司局,聚焦國家林草局查擺的 “用活用好林草資源、壯大林草產業挖潛不夠”等問題,對河南省獲嘉縣鄉村綠化和農田林網建設情況進行解剖麻雀式調研,形成典型案例材料。
河南省新鄉市獲嘉縣是典型的平原農業縣。2022年以來,獲嘉縣通過采取建立村集體與農民利益聯結機制等措施,有效解決了新形勢下平原地區鄉村綠化和農田林網建設找地難、找錢難、管護難、林農增收難等問題,實現了“栽得下、能成活、管到位、有收益”。全縣新增平原綠化面積2.37萬畝,農田林網控制率達94.1%,小麥產量年均增長達6%。
拓展綠化空間,解決“樹在哪兒栽”問題
平原地區普遍耕地保護任務較重,加之農民大多有惜地傳統,種地時習慣于“橫向到邊、縱向到頭”,導致鄉村綠化和農田林網建設空間受限。
2021年,河南“7·20”特大暴雨災害中,獲嘉縣包括農田林網在內的農業基礎設施損毀嚴重。2022年,獲嘉縣開展了以溝渠治理、路肩培復、拆違治亂、植綠補綠為主要內容的大會戰。全縣堅持“路、渠、林、田、村”一體規劃,將鄉村綠化和農田林網建設與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村溝渠連通整治、“四好農村公路”、“最美公路”等工作結合起來。突出“溝渠、路肩”兩項整治,向河邊、渠邊、路邊找綠化空間,提出了“有路必培路肩、有河渠必修堤岸”的要求,借勢依法依規明確農田與林帶邊界,鎖定了綠化空間。大會戰期間,全縣培復路肩1450公里、疏浚整理各級支排灌渠723公里,通過培復路肩、堤岸等方式增加綠化面積6000余畝。
在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中,打出一套田村一體整治“組合拳”,拆除違建2100余處,推進“一村萬樹、果樹進村”,栽植樹木84.9萬株,將一塊塊廢棄地、邊角地、空閑地、拆違地、閑置宅基地,變成了小花園、小果園、小菜園、小游園,讓群眾推窗見綠、出門入園、居盡其美。
多渠道籌集資金,解決“錢從哪兒來”問題
獲嘉縣創新鄉村綠化和農田林網建設模式,由過去“各自為戰”轉變為“群團作戰”,縣林業部門負責布局規劃及技術指導,公路、交運、農業農村、水利等部門按職責分工各負其責,鄉鎮牽頭發動群眾植樹造林,形成各司其職、通力合作的大造林、大綠化工作格局。
獲嘉縣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金”的作用,通過“項目支持、縣級獎補、鄉鎮配套、集體自籌、市場投入、群眾參與”等方式多渠道籌措項目資金,兩年內以500萬元縣級財政資金撬動各類投入3500余萬元,其中包括項目支持1050萬元、鄉鎮配套660萬元、村級自籌1100萬元、社會捐助400余萬元、市場投入300萬元,加上群眾投工投勞,實際完成了6000多萬元的綠化實物工作量。
充分尊重農民意愿,解決“怎么栽怎么用”問題
獲嘉縣堅持“集體的事群眾議、群眾管”,黨群代表議事會組織干部群眾算好功能提升、環境改善、經濟收入“三本賬”,有效解決了路肩培復占地、樹木栽種影響作物生長等問題。
在樹種選擇和后期管護上,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太山鎮大張卜村群眾習慣種植楊樹,按8年采伐,每株可賣得300元左右,當地群眾形象地稱之為“一棵樹一天長一毛錢”。種植在順壟林帶的楊樹前4年對附近農作物產量影響有限,此后會影響臨近作物少許產量,按100米壟長計算,此路段種植50株楊樹,價值1.5萬元,按照集體和農戶3∶7比例分成,農戶可分得1.05萬元。
通過算賬,當地群眾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主動參與林網建設和管護,紛紛捐款捐物、投工投勞、獻計獻策,實現了群眾由“站著看”到“一起干”再到“主動管”的轉變。
栽植過程中實行喬灌結合、落葉常綠搭配,群眾探索出“四放線”經驗,即挖坑時放線、種樹時放線、澆水后培土時放線、涂白時放線,既提升了景觀效果,也方便后期管護。同時,積極發展路肩經濟、堤岸經濟,在林帶下種植射干、桔梗、金銀花等中藥材,每畝可增收4000元左右,實現“林下生金”,進一步提升了林網收益。
建立利益聯結機制,解決“林木誰來管”問題
獲嘉縣整合交通、農業、水利等管護資源,建立林長、河長、田長等“多長合一”的網格化管理體系,完善巡查、反饋、整改、督辦等閉環機制。堅持“不栽無主樹、未建先言管”,通過利益聯結,確保“誰投資誰受益、誰參與誰受益、誰管護誰受益”。
在實施過程中,推行“村種村管、村種戶管、戶種戶管、發包經營”四種管理模式。村種村管,即由集體統一種植管護,收益集體與農戶共享;村種戶管,即由集體主導投入種植,農戶就近負責管護,收益按比例共享;戶種戶管,即由集體供苗確權,農戶自種自管,收益大頭歸農戶;發包經營,即由集體發包經營權,承包者投資管護經營,收益歸己,集體收取承包費。
通過建立有效的利益聯結機制,讓群眾成為鄉村綠化和林網建設的參與者和受益者,實現國土綠化、集體增收、群眾得利。2022年以來,全縣簽訂林木經營管護利益聯結合同8300余份,其中群眾參與簽訂的占90%以上。據測算,村集體每年可增收600萬元,農戶增收1500余萬元。
獲嘉縣通過機制創新和資源整合,有效解決了林糧用地矛盾,調動了農民種樹管樹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加了鄉村綠化面積,提高了村集體和農民收入,相關做法具有典型意義。建議國家林草局在全國其他具備條件的平原縣積極推廣,推動進一步用活用好林草資源,助力林草產業高質量發展,促進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有機統一。
編輯:李圣薇
初審:李燕
審核:苑鐵軍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