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中國綠化基金會正式發起“幸福家園”生態扶貧項目,旨在動員全社會力量,以“十元種下希望樹”的小額捐款模式籌集善款,在中國西部生態脆弱貧困地區開展經濟林種植,在改善當地惡劣生態環境的同時增加貧困家庭收入,促進當地可持續發展。
18年來,“幸福家園”項目與時俱進,緊跟國家戰略步伐,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在寧夏、甘肅、遼寧、廣西、云南等多省份種植或養護沙棘、枸杞、石崖茶、古茶樹等經濟樹種共2044萬余株,綠化荒山16萬畝,援助家庭3.8萬戶。
“幸福家園”項目備受社會關注,先后獲評第十屆“中華慈善獎”、2021“鄉村振興示范案例”、中國鄉村振興人才論壇優秀案例、第十一屆母親河“綠色項目獎”等。
項目落地 賦能生態扶貧
“一年一場風,從春刮到冬。天上不見鳥,地上不長草。”寧夏是構筑西部生態安全屏障的重要部分,20世紀六七十年代,這里風沙為患。
“以前都是荒地,荒涼貧瘠是家鄉的代名詞。在我小時候,風吹過來都能嘗到咸咸的味道。”迫于惡劣的居住環境,中衛市海原縣四營村村民張武也曾和村里其他長輩一樣外出務工。
直到枸杞種植為他帶來了新的生活選擇。
自2015年起,“幸福家園”項目本著適地適樹原則,在固原市原州區援助貧困家庭種植枸杞,隨后項目擴展到中衛市海原縣。
“枸杞種植當年就有收益,經過3年養護,收入大幅提升。當時在我們村,枸杞經營收入占到了人均收入的70%。”張武回憶。
取得初步成果后,“幸福家園”項目決定將枸杞作為重點資助推廣樹種,以當地合作社為依托,在多個地區廣泛種植。截至2024年底,項目已輻射寧夏固原、中衛、吳忠三市六縣,提供苗木約958.1萬株,栽植枸杞41732畝,惠及6207戶家庭。
“幸福家園”項目在立項之初就明確,不僅要關注產業、經濟、生態等,還要同步推動人才、文化等軟實力提升,為鄉村發展注入精神血液。
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是全球公認的茶樹起源中心地帶,這里分布著許多百年樹齡的古茶樹。“幸福家園”項目針對古茶園土壤氮磷鉀缺乏、植株長勢弱等情況,對古茶園進行科學保護和有效管理,對貧弱茶樹進行復壯,復壯率達95%。2022年,“幸福家園”項目在西雙版納種下首批1.5萬株茶樹,以延續優質的古茶樹種質資源。
多年發展,“幸福家園”項目為種植農戶成功搭建脫貧致富平臺。如今,受益農戶不僅成為枸杞、沙棘、茶樹等種植養護能手,更在項目的扶持下逐漸將成果延伸到更多領域,展現了項目綜合效益。
效益顯現 助力鄉村振興
生態脆弱與生活貧困如同一枚硬幣的正反面,二者往往如影隨形。數據顯示,我國西部生態脆弱區與貧困地區的重合度超過70%,土地沙化、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直接制約著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
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中國綠化基金會發起“幸福家園——種下希望樹”項目,動員全社會力量參與西部生態脆弱區的生態保護與扶貧開發。
“以前,這里什么都沒有,一眼望去,全是荒地、黃沙,沒有一點生活的樣子。”何成蘭說。十幾年前,她作為生態移民從寧夏西海固地區搬遷至吳忠市紅寺堡區龍源村,惡劣的自然環境幾乎是她對過去生活的唯一記憶。直到2018年,她成了“幸福家園”項目的定點扶持對象。如今,村里枸杞種植面積越來越大,環境變好了,經濟也越來越好,外出打工的人都漸漸回來了。
“幸福家園”項目第四期在寧夏總共栽植枸杞3.3萬余畝、767.58萬株,為當地農戶帶來豐厚經濟效益的同時,更發揮了顯著的生態效益。根據寧夏回族自治區林草局的數據,喬木林和灌木林每畝每年分別吸收二氧化碳約5.1噸和0.5噸,項目地全區森林碳匯總量達到2300萬噸。
在寧夏,大面積枸杞林發揮了防風固沙、涵養水源、減少水土流失等重要生態功能。同樣,項目早期在甘肅通渭縣種植8.3萬畝大果沙棘,極大改善當地植被條件,遏制水土流失,在氣候調節和水土保持方面發揮積極作用。西雙版納古茶樹復壯、種植項目也提升了茶樹林品質,促進生態條件加快改善。
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當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形成合力,更深層的社會變革孕育而出——“幸福家園”項目為鄉村帶來了多元發展方向。
產業發展模式逐漸成熟。以寧夏枸杞種植為例,“幸福家園”項目利用平臺優勢,選取優質樹苗扶持村民發展經濟林,并進行技術培訓和科學管理,大大提高了當地枸杞產業的產值,形成了“育苗-種植-加工-營銷”全鏈條格局,經濟效益持續提升。
“我們的枸杞不僅種得好、管護好,品質更是沒的說!在項目扶持和幫助下,合作社選擇出最適宜本地的良種優勢株系的原生種源‘寧杞10號’。”講起自己的事業,寧夏中寧縣鳴沙基地項目合作社生產部長朱金武滔滔不絕。在中寧縣核心產區,農戶人均年收入的60%來自枸杞產業。
在寧夏,“幸福家園”項目帶動的6207戶家庭中,建檔立卡戶年均增收從2015年3200元提升至2024年1.8萬元,其中枸杞產業貢獻率超60%,部分核心產區農戶通過“種植 務工 電商”模式,年收入突破10萬元。
“幸福家園”項目還培養了一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高素質人才,孵化了一批會技術、能經營的合作社,為當地發展注入新活力。項目創造就業機會,吸引了大批年輕人返鄉發展,為促進鄉村振興注入活力。項目在寧夏創造的3.2萬個季節性崗位中,40%為婦女、老人及輕度殘疾人,社會效益顯著。
寧夏枸杞林里,技術員李師傅和王師傅戴著藍牙耳機聽農技課程,張武跟著電商培訓班解鎖“主播”新身份。云南茶園里,三期電子商務課程讓種植戶成為互聯網銷售能手。
綠色版圖持續擴張,希望如嫩芽般在云南起伏的茶山上盡情舒展。“幸福家園”項目扶持古茶園開拓“古茶樹復壯 生態養蜂”立體模式,為當地傳統延續了新的價值。
項目創新引入“古茶園養蜂”立體生態產業模式,企業向農戶捐贈標準化蜂桶,構建了“古茶園原生蜂蜜”的穩定產銷鏈條。截至目前,古茶樹保護復壯株數2320株,參與農戶462人;2024年認領捐贈古茶樹保護參與20人,共認領100株,每株1500元;邀約企業捐贈古茶園蜂桶30個,每個產蜂蜜約7公斤。
曾經荒寂的村莊,正被新生的希望點亮。2024年12月20日,“幸福家園——種下希望樹”項目憑借在鄉村振興領域的卓越創新力和深遠影響力,榮獲CSR環球創新榜榜單“鄉村振興創新先鋒項目”獎。
機制創新 探索成功模式
寧夏中寧縣隆源裕民枸杞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馬更回既是技術員,也是勞務調度員。“合作社最初由我和靳川孝、劉耀強、高翠霞4人聯合成立。成立之初,因資金不足、缺乏經驗,種下的枸杞不結果,所有投入打了水漂。2019年,‘幸福家園——種下希望樹’項目為我們提供了5萬棵優質枸杞苗,栽植200多畝。截至2024年,合作社種植和管護枸杞面積已擴大到5000畝,工作量大。為此,合作社專門組建了微信群,需要用工時群里一發消息就能得到回應。采摘季,每天需要五六百名工人。”在馬更回的手機屏幕上,采摘、包裝、運輸等各種用工信息不時閃爍。
這正是“幸福家園”項目“五位一體”模式的生動寫照。
“五位一體”生態扶貧公益模式獨特地融合了“公益機構 捐資人 政府 農戶 合作社”五大主體,巧妙地串聯了政府政策導向、公益組織的使命、企業及愛心公眾支持、農戶的實踐經驗以及合作社的組織能力,形成了一股強大合力。
“幸福家園”項目負責人這樣闡釋機制創新:模式的每個板塊都是助推鄉村振興的關鍵環節。
中國綠化基金會作為公益機構,是項目的“大腦”。基金會保障項目流程規范、進展透明,采用國際通用的項目管理方法論,制定了明確的操作指南和標準。同時,基金會注重項目公開透明度,定期在官網公開項目信息,并鼓勵公眾參與和監督項目實施情況。這種開放透明的做法不僅增強了與社會各界的溝通合作,也為項目成功奠定了基礎。
捐資人是項目持續發展的源泉。項目構建了包括淘寶公益、支付寶公益、新浪微公益等多個平臺在內的公益平臺矩陣,吸引了廣大社會愛心人士和企業參與。支付寶公益“行走捐”累計帶動3486萬人次參與,騰訊公益“一起捐”吸引200余家企業定向捐贈,在抖音“愛心好物”計劃中每筆枸杞產品消費會自動捐贈0.5元。這些多元化的捐資渠道,讓“全民公益”成為現實。
政府在項目中注重引導和政策支持。一些省市將項目納入當地發展規劃,例如,寧夏林草局將項目納入“生態移民后續產業扶持計劃”,提供每畝120元種植補貼;中寧縣政府配套建設枸杞深加工產業園,為合作社提供稅收減免與冷鏈物流支持。政府參與讓項目更好地融入當地發展大局,提供了“政策 市場”雙保障。
農戶是項目直接受益者。在項目帶動下,傳統種植戶逐步轉型為技術種植戶,通過“理論培訓 田間實操”,農戶掌握了標準化種植技術,500余名農戶考取“枸杞種植師”證書,200余人通過電商培訓成為“新農人主播”。
合作社作為連接農戶與市場的橋梁,在項目中發揮著組織協調作用。寧夏中寧縣隆原裕民枸杞專業合作社統一對接企業訂單,實現溢價20%收購。合作社的發展,形成了“分散種植 集中管理 統一銷售”閉環,提高了農戶的組織化程度和市場競爭力。
在“五位一體”生態扶貧公益模式下,各方貢獻各自的專業知識和資源,在項目中找到了共同的價值和目標。這種多方共贏模式,為生態扶貧和鄉村振興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不斷結出甜蜜碩果。
產業升級的鏈條持續延伸。在寧夏,中寧縣職業技術學院開設農產品貯藏與加工專業,龍頭企業開發出枸杞籽油、芽茶等十大類100余種產品;在甘肅通渭,1.66萬戶貧困家庭通過栽植大果沙棘脫離貧困;在云南,古茶樹得到有效管理和復壯保護,農戶通過興辦民宿、發展生態旅游,吃上“生態飯”。
匯聚力量 打造開放平臺
放眼全國“幸福家園”項目地,動人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2014年以來,每個月的某一天,捐贈人趙軍都會如期出現在中國綠化基金會辦公室。每次,他都會拿出200元善款交給工作人員。
“樹不一定要親手種,也不一定種在家鄉,但一定要種在需要的地方,一定是種在我們共同生長的土地上。”這些年,他看到家鄉的河流重回清澈、綠植愈發繁茂,這份樸實的綠色信念越來越堅定。
趙軍的行動是千萬社會力量托舉“幸福家園”的生動縮影。18年來,中國綠化基金會充分調動社會力量,吸引超過9000萬愛心人士支持參與“幸福家園”項目。
涓涓細流匯成愛的海洋,打造“幸福家園”的善意從各界匯聚。
自2021年起,寶礦力水特積極倡導綠色生產,發動部門員工、客戶和消費者踴躍參與紙箱和空瓶回收活動,創造再生價值,每年利用回收所得支持“幸福家園”項目。截至2023年,累計回收約20萬個紙箱、2.6萬個空瓶,共計捐種桃樹1524株。
今年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當天,中國綠化基金會與度小滿達成合作,共同推進“幸福家園”項目,在寧夏中寧縣捐種3萬株枸杞苗,打造“度小滿公益林”,助力當地生態保護和增綠致富,實現“生態保護 鄉村振興”的可持續發展。
從2007年甘肅通渭種下第一株沙棘,到如今多省聯動編制綠色網絡;從何成蘭夫婦的返鄉路,到馬更回實現創業夢……這條走了18年的生態扶貧路,仍在中華大地盡情延伸。
“項目扶持的地區起初都非常貧困,‘幸福家園’四個字飽含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的豐富內涵,這是項目本身對幸福最根本的理解。”“幸福家園”項目負責人解釋。
在中國綠化基金會成立40年之際,“幸福家園”項目站在新起點,開啟新征程,為更多社會人士搭建平臺,共同建設“幸福家園”。(果叮咚 黃紅)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