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氣候鞭打”一詞形象地描述了大氣系統快速切換的劇烈性。近年來,隨著觀測與模擬數據的積累,研究者們逐漸發現:全球多個地區不僅出現了更極端的干旱、降水、高溫及低溫事件,而且這些事件往往“連環跳變”式發生
正如單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會威脅人類建設的環境韌性一樣,“氣候鞭打”事件也以類似甚至獨特的方式帶來更大的風險:加劇生態系統失衡、影響糧食安全、沖擊公共健康防線和考驗基礎設施韌性
未來“氣溫鞭打”風險的大小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減少碳排放的努力
盡管長期氣候模擬中極端降水與氣溫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尤其對遠期“復合型鞭打”事件的預測仍具挑戰,但其頻率和影響的持續增長已對糧食安全、水電供應和基礎設施韌性構成重大挑戰
亟需加快推進深度減排進程,積極落實碳中和目標,以最大限度降低未來“復合型鞭打”所帶來的災害風險
在全球變暖的背景下,極端氣候事件的頻率和強度顯著上升,“氣候鞭打”(Climate Whiplash)這一新興概念逐漸進入學術界和公眾視野。
“氣候鞭打”指的是某一地區在短時間尺度內從一種極端天氣狀態迅速轉變為另一種相反的極端狀態,例如從長期干旱驟然轉為暴雨成災,可稱為“降水鞭打”或“水文氣候鞭打”,或從氣溫偏高驟然轉為低溫,可稱為“氣溫鞭打”或“氣溫快速反轉”。
這種劇烈而迅速的天氣氣候波動對自然生態系統、社會基礎設施及人類活動的可持續發展構成了嚴峻挑戰。
在摩洛哥東南部拉希迪耶附近的沙漠拍攝的暴雨過后的積水(2024 年 10 月 14 日攝) 新華社 / 美聯
“氣候鞭打”的形成與演變
“氣候鞭打”一詞形象地描述了大氣系統快速切換的劇烈性。近年來,研究者們逐漸發現:全球多個地區不僅出現了更極端的干旱、降水、高溫及低溫事件,而且這些事件往往“連環跳變”式發生,即干旱之后緊跟暴雨,異常偏暖之后氣溫迅速跳水,或反之。
科學研究表明,大氣每升高1℃,其水汽承載能力可提升約7%。這意味著在全球變暖背景下,大氣能容納更多水分,在某些條件下釋放更強降水,同時也能在顯著增暖的背景下通過增強蒸發作用使地面迅速干燥。這種“大氣海綿”效應,使得極端干或濕事件的強度都在上升,并更容易發生快速轉化,從而構成“降水鞭打”的物理基礎。
“氣溫快速反轉”事件的發生往往伴隨著大尺度環流系統的快速重構。例如北美和東亞的冬季,當西風帶波動加劇,極渦南壓與副熱帶高壓增強交替出現時,可能造成冷暖空氣頻繁交鋒,從而觸發劇烈溫度波動。同樣,厄爾尼諾-南方濤動、印度洋偶極子、北大西洋濤動等大氣環流模態的快速切換也會擾亂原有氣候格局,使原本應是漸進的氣溫過渡過程變得“跳躍”而劇烈。
此外,地表條件也可以作用于“氣候鞭打”事件的形成與演變。如前一季節充沛降水增加土壤濕度并促進植被生長,若隨后迅速轉為干旱高溫,土壤失墑加快、植被干枯,改變地氣水熱交換,進而強化暖干過程。冰雪覆蓋變化以及大規模土地利用變化等因素,也會影響氣候系統的穩定性,增強氣溫和降水的波動幅度。
相關研究表明,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全球超過60%的區域已經經歷了更頻繁、更強烈且變化更迅速的“氣溫快速反轉”事件。自20世紀90年代末以來,觀測與模擬結果均表明,全球平均的“降水鞭打”事件在發生頻率和強度上呈現上升趨勢,且陸地地區的增幅相較于全球平均更為顯著。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是全球“氣候鞭打”現象研究的熱點區域之一,其典型特征是極端干旱和暴雨之間的快速切換,給生態系統和社會生活帶來了雙重威脅。2022~2023年和2023~2024年冬季,加州遭遇了多次“大氣河”事件,這是一種像河流一樣在大氣中輸送大量水汽的狹長帶狀結構,通常長達幾千公里,寬數百公里,常引發極端降水,發生破紀錄的強降水。接著,2024年迎來了破紀錄的炎熱夏季,而2025年初,加州又遭遇了異常干燥和強烈的圣安娜風,這是一種強烈、干燥的下坡風,起源于美國大盆地的干燥高壓氣團,導致洛杉磯縣發生了有記錄以來最嚴重的冬季野火,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建筑損毀。
北美其他地區也頻繁經歷“氣溫鞭打”,比如2012年3月,氣溫在不到一周內從比常年高出約10℃驟降到低于常年約5℃;2020年9月,落基山脈經歷了一場極端氣溫反轉,氣溫在一天內驟降超過20℃,從嚴重高溫熱浪迅速轉為暴雪。
歐洲近年來也頻繁經歷極端濕旱事件的快速交替。2021年,中歐多國遭遇了百年一遇的強降雨和洪水,造成數百人死亡;隨后的2022年卻是歐洲自19世紀下半葉有科學調查以來最干旱的一年。此外,2021年4月,歐洲經歷了一次劇烈的“氣溫鞭打”事件,迅速從暖轉冷,農作物大范圍遭受霜凍災害。研究表明,北極增暖及北大西洋濤動等大尺度環流模態的變化,顯著影響了歐洲地區“氣候鞭打”事件的發生頻率與強度。
亞洲,特別是南亞和東亞的季風區,也是“氣候鞭打”事件頻發的關鍵區域。研究表明,東亞夏季風以及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變化,對中國東部地區的干濕快速轉換起著重要調控作用,黃淮海、長江中下游等主要農業區對此類極端事件尤為敏感。2011年,長江下游地區自1月起經歷了持續5個月的創紀錄干旱,隨后突遭強降雨引發嚴重洪澇災害。
“氣候鞭打”帶來更大風險
單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會威脅人類建設的環境韌性,“氣候鞭打”事件也以類似甚至獨特的方式帶來更大的風險。
一是加劇生態系統失衡。
“氣候鞭打”帶來的劇烈干濕轉換擾亂植物的水分適應機制,導致森林、草原、荒漠等生態系統的物候節律紊亂、更新受阻、群落退化。干旱期植被萎縮、土壤干裂,而暴雨則誘發水土流失和養分淋溶,削弱土壤肥力,進一步限制生態系統恢復力。
頻繁的干濕轉換打亂動物遷徙、繁殖和覓食節律,水生動物棲息地周期性萎縮或遭破壞,特別影響對濕度和水文變化高度敏感的兩棲類和昆蟲類物種。
干旱抑制植被光合作用與固碳能力,而極端降水又加速土壤有機質分解,形成“碳源”效應,削弱生態系統作為碳匯的功能。頻繁的“降水鞭打”還增加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風險,破壞生態穩定性。
總體而言,“氣候鞭打”顯著增加生態系統的脆弱性和維持可持續發展的不確定性,削弱其穩定性與服務功能,威脅生物多樣性,并可能導致脆弱區的生態退化。
二是影響糧食安全。
在農業生產環節,干旱導致土壤墑情惡化、作物生長受阻,直接影響播種成功率和單產水平;而緊隨其后的強降雨又可能引發農田內澇、作物倒伏甚至絕收,形成“旱澇雙殺”效應。這種劇烈的干濕“鞭打”還會擾亂農作物物候周期,導致播種期與收獲期錯位,顯著增加田間管理難度和生產成本。同時,極端氣候條件為病蟲害的暴發創造了有利環境,進一步威脅作物產量和品質。
從長期來看,頻繁的干濕循環會破壞土壤團粒結構,降低土壤持水保肥能力,逐步造成地力衰退。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種氣候異常會通過影響農產品供給推高市場價格波動風險,加劇農業保險體系的壓力,尤其對氣候適應能力薄弱的發展中國家沖擊最為顯著。
三是沖擊公共健康防線。
在生理層面,“氣溫鞭打”事件帶來的極端溫度波動會擾亂人體體溫調節機制,導致免疫系統功能紊亂,顯著增加呼吸系統疾病和心血管急癥的發病風險,尤其對老年人、兒童及慢性病患者等影響更為突出。
此外,氣溫劇烈波動還通過多種機制加劇空氣污染暴露風險:氣溫偏低階段,逆溫效應增強和邊界層高度降低造成大氣污染物擴散能力下降并導致PM2.5等有害物質積聚;而在急劇升溫過程中,光化學反應加速則會促使臭氧濃度快速攀升,形成“變溫-污染”復合暴露場景。這種疊加效應不僅放大了健康風險,也對公共健康系統的預警、干預和應對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四是考驗基礎設施韌性。
“氣溫鞭打”事件不僅對城市基礎設施構成物理破壞風險,也對能源安全和設施韌性提出更高要求。突升或驟降的氣溫會導致電力需求在短時間內大幅波動,例如極端高溫引發空調負荷激增,而突如其來的嚴寒則增加供暖壓力,加重電網負擔。同時,天然氣等能源調配難度上升,調峰與儲能能力面臨嚴峻考驗。
此外,交通與市政設施亦深受影響。道路、橋梁在冷熱反復作用下易發生凍融破壞或熱脹冷縮損傷,縮短使用壽命、增加維護成本;供水管網在嚴寒中易凍裂爆管,影響城市運行;建筑結構則因熱應力變化而出現裂縫、材料老化加速。
因此,加強應急預案、基礎設施氣候適應性設計和能源系統智能調控已成為應對該類氣候極端事件的必要舉措。
人們在立陶宛維爾紐斯一處噴泉戲水(2025 年 7 月 3 日攝) 新華社 / 美聯
未來“氣候鞭打”或呈加劇趨勢
最新氣候模式預測結果表明,在溫室氣體高排放情景下,相較于1979~2019年,2060~2099年全球大多數地區的“降水鞭打”事件在頻率、過渡持續時間和強度等特征上表現出顯著且穩健的變化。
研究表明,2060~2099年,全球范圍“降水鞭打”事件的總頻率預計將增加至1979~2019年的2.56±0.16倍,而陸地地區的響應則更為劇烈,預計總頻率將增加至3.43±0.22倍。這一現象表明,隨著氣候變暖導致的水循環加劇,全球氣候變得更濕潤且降水更具變異性,從而使極端降水事件更頻繁且快速地交替發生。
此外,《地球的未來》2022年的研究指出,在高排放情景下,到21世紀末,全球有13.6%的陸地地區可能會頻繁經歷干轉濕型“降水鞭打”事件,這種轉換發生的概率超過50%,是上個世紀水平的5倍。
相關研究預測,強度較弱的干轉濕型“降水鞭打”事件將因溫室氣體排放的持續增長而變得更加頻繁且分布范圍更廣,在北美西部與東部、南亞與東亞以及東非地區的表現尤為顯著。相比之下,強度較強的干轉濕型“降水鞭打”事件的未來熱點區域尚難以準確判斷,因其發生概率存在較大不確定性。
然而,全球易受影響的陸地面積增加支持了這樣一個推斷:隨著全球氣溫升高,一些過去較少出現旱澇急轉的地區在未來可能成為新的高風險區域。這意味著,未來不同地區在應對快速且劇烈的“降水鞭打”事件時,將面臨更加復雜的災害風險管理和適應挑戰。
《自然-通訊》雜志2025年的研究表明,在高排放情景下,多模式集合平均預測2071~2100年暖轉冷型“氣溫快速反轉”事件的全球平均發生頻率將較氣候基準期(1961~1990年)增加約8.03%±5.15%,而冷轉暖型事件將增加6.73%±6.44%。另外,兩類“氣溫快速反轉”事件的全球平均強度均顯著增強,且冷暖過渡持續時間將分別縮短3.24%±0.55%和2.47%±0.68%。
從空間分布來看,研究預測,在2023~2100年期間,全球陸地幾乎所有區域的“氣溫快速反轉”事件中,暖轉冷型和冷轉暖型的過渡持續時間將顯著縮短,同時其發生頻率和強度也將顯著上升。一些熱帶地區如拉丁美洲國家,因脆弱性較高且適應能力較弱,預計將在日益加劇的“氣溫快速反轉”事件中面臨更加嚴峻的威脅;而在一些高緯度地區,“氣溫快速反轉”現象則有所減弱。研究顯示,相比于高排放情景,在中等和低排放情景下,“氣溫快速反轉”事件的頻率和強度升高、過渡持續時間縮短的趨勢將在多數地區大幅減弱。這表明,未來“氣溫鞭打”風險的大小可能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減少碳排放的努力。
暴雨與暖干復合事件之間的突變被定義為“復合型鞭打”事件。《地球的未來》2023年的研究顯示,在高排放情景下,此類事件的發生頻率到本世紀末將增加至當前的2至3.5倍,即便在中等排放情景下也將達到2至3倍。其威脅的不斷上升,不僅由于發生頻率的顯著增加,更因事件強度的增強和影響范圍的擴展。
研究指出,這一趨勢在東亞季風區尤為顯著,表現為該區域的“復合型鞭打”事件頻率至本世紀末預計將上升24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由此導致的此類事件的暴露人口將在亞洲范圍內激增2至3倍,尤其是在印度北部和東亞季風區等人口密集且持續增長的地區,這些區域面臨的挑戰遠遠超過人口稀少且預計人口將減少的其他地區。
需要強調的是,盡管長期氣候模擬中極端降水與氣溫存在較大不確定性,尤其對遠期“復合型鞭打”事件的預測仍具挑戰,但其頻率和影響的持續增長已對糧食安全、水電供應和基礎設施韌性構成了重大挑戰。應對這一復合風險亟需跨學科協同,包括完善城市排水系統、推進水資源綜合管理、提高用水效率等,以全面提升防洪抗旱能力。從減災角度來看,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復合型鞭打”風險。研究顯示,在中等排放情景下,此類事件的頻率相比高排放情景可減少約五分之一。這些研究提醒世人,亟需加快推進深度減排進程,積極落實碳中和目標,以最大限度降低未來“復合型鞭打”所帶來的災害風險。
作者單位:國家氣候中心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