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珍寶數人參,湖鄉有寶數地筍。”8月1日,家住湖北孝感朱湖國家濕地公園向陽生產隊70多歲的居民周自橋“嘖嘖”稱奇,“我做伢放牛時常見這種植物,后來就消失了,誰成想過了50多年,又見到了。”
7月底,一名野生動植物保護志愿者在資源監測活動中,意外發現在濕地公園向陽垸一沼澤處,旺盛地生長著一片從未見過的植物,植株蔥郁,節稍紫紅,花萼艷麗。“不懂就問。”他立即拍照上傳給長期跟蹤研究朱湖濕地野生動植物資源的生命科學專家、湖北工程學院副院長王有寧教授,確認此植物為“地筍”。
“地筍產于海拔320~2100米的沼澤地、水邊、溝邊等潮濕處。喜溫暖濕潤的氣候和肥沃土壤。地下莖耐寒。”王有寧教授說,“該物種不但是生態優劣的晴雨表,而且有活血化瘀,行水消腫的功效,被譽為湖區的‘冬蟲夏草’哩!”
“地筍對生長環境很挑剔,過度施用化肥、農藥,以及過度采挖、破壞原生態、外來物種擠占生存空間等都可導致該物種滅失。”朱湖國家濕地公園野生動植物監測保護中心負責人池清華說,“物種的恢復繁衍得益于朱湖久久為功的生態修復與保護。”
近年來,朱湖不斷加大生態保育和生態修復力度。著眼全流域,突出大保護;實施淪河、府河水環境綜合治理,貫通主干渠系88公里,建設生態河渠130公里,治理支渠236公里,實現河凈水暢、激活生態調節潛能。巧打組合拳,注重自然力;實施喬灌結合、林帶林澤組合、湖水林田草生態契合的復合濕地工程,修復生態鏈條,豐富生物多樣性,用大濕地套小濕地、小生境提升大環境,完成退田(耕)還湖(濕)133.33公頃。推行微改造,做到少干預;保持基塘、圩田、柳煙荷塘等濕地類型的原生態,根據動植物生長習慣,實行小、微改造,建立動植物“專屬空間”,順其自然。同時,在周邊6670多公頃農田引導化肥、農藥減量化,共建2670多公頃綠色環保“朱湖糯米”標準化種植基地。
“這些措施取得了顯著成效。”據朱湖國家濕地公園管理處相關負責人介紹,這里現有野生維管植物76科178屬225種,裸子植物2科2屬2種,被子植物72科174屬221種;野生動物44目46科267種,其中鳥類217種。已知有彩鹮、鳤魚、地筍等10多種瀕危物種在這里恢復繁衍。
地筍(學名:Lycopus lucidus Turcz. ex Benth.),別稱:地筍子、地蠶子、地藕;是唇形科地筍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株高達70厘米;莖常不分枝,無毛或節稍紫紅色,疏被微硬毛;葉長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基部楔形,葉柄極短或近無;輪傘花序球形,小苞片卵形或披針形,花萼被腺點,披針狀三角形,花冠白色,喉部被白色短柔毛;小堅果倒卵球狀四邊形;花期6-9月;果期8-11月。
據《本草拾遺》記載:地筍“利九竅,通血脈,排膿,治血”。其味甘、辛,性溫,歸肝經、脾經。主要用于治療月經不調、經閉、痛經、產后瘀血腹痛、水腫等癥。地筍塊莖肉質較致密,含有豐富的淀粉、蛋白質、礦物質,還含有澤蘭糖、葡萄糖、豐乳糖、蔗糖、水蘇糖等,可為人體提供豐富的能量,堪稱藥食同源的野菜珍品。
版權聲明: 1.依據《服務條款》,本網頁發布的原創作品,版權歸發布者(即注冊用戶)所有;本網頁發布的轉載作品,由發布者按照互聯網精神進行分享,遵守相關法律法規,無商業獲利行為,無版權糾紛。 2.本網頁是第三方信息存儲空間,阿酷公司是網絡服務提供者,服務對象為注冊用戶。該項服務免費,阿酷公司不向注冊用戶收取任何費用。 名稱:阿酷(北京)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聯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網絡地址:www.arkoo.com 3.本網頁參與各方的所有行為,完全遵守《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如有侵權行為,請權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將根據本條例第二十二條規定刪除侵權作品。 |